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阳古城传说

(2016-01-21 10:38:23)

信阳古城传说

信阳古城,位于无棣县城北十七里处信阳镇境内,南临笃马河(今小米河),北依覆釜河(今朱龙河)。据《山东通志》记载:信阳古时称“信城”,城因汉大将军韩信所筑,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昔年韩信伐齐至此与齐楚联军对垒,为激励将士杀敌立功,韩信下令仿照靴子的样子修城,有“靴踢长安”之谓,表明其横扫三秦,攻克长安的雄心。

信阳古城,当地人称为“汉垒”,源于无棣古“八景”之“汉垒盘旋”。“汉垒”,顾名思义,就是汉代的城墙或军事防御用的堡垒式建筑。为汉将韩信屯兵所筑,虽饱经战乱和风雨,但断壁残垣至今依稀可见,其蕴涵的历史之事千年不泯,穿透岁月之墙,诉说着远古的沧桑。

无棣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乃史上军事之要地。《海丰县志》(清康熙九年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亦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五垒”之首即“汉垒盘旋”景点的信阳城。信阳古城在二十世纪70年代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其侧镌文刻石“信阳故城址”,立碑以昭后人。

“汉垒盘旋”景致如何?清代无棣诗人李异诗云:“层垒犹堪国士夸,空留断戍阅年华。干戈此日销沉久,桃李春风尽是花。”

《无棣县志·文物》(1994版)载:信阳古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下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无棣县地名志》云:“紧靠两条黄河故道,南曰‘萧米’,北曰‘覆釜’。汉初建城时,黄河水正从萧米河东流,取韩信建城和城处大河之阳的意思,命名‘信阳城’。”

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太宰杨巍姐丈)写有《汉城俯瞰》:“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千年戎马雄图散,百尺登临壮眼明。对此令人倍惆怅,秋风禾黍晚云横。”孙重光这首怀古凭吊诗篇,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

“汉垒盘旋”,窥古城风貌。据记载,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在《海丰县志》卷首,有清代画家、钱塘人士费而奇所绘的“无棣八景”图,其中“汉垒盘旋”正是信阳古城,画中勾勒出了古城城墙、城门及村落建筑。

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因位于古城西南“靴脸”处,故得名“靴脸村”,后因村民认为“靴脸”二字不雅,故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原是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明朝初年,因一户谢氏人家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村”。

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

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曾为信阳镇政府驻地。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大城相通。

信阳古城历千年风雨侵蚀,依旧巍峨屹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还庇护周围村庄的百姓。虽遭战火破坏,整个城墙解放初期还很完整,高一般在10米以上,底部宽大约15米。惟有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最高大雄伟,高约15米,底宽在25米以上。

二十世纪70年代,在原店子公社粮所高大的粮库北面,横着一堵高大的土墙,并向南延伸。那时,信阳古城还保存有南城墙西端及向北延伸部分,可依稀看出信阳古城的形制和规模。其规模,大致与《信城蠡测》一文记述的“据熟知无棣掌故的耆老宿儒说,城的内匝9里,外围12里”相符。如今,古城遗址尚存城垣残迹130余步,高处7-8米,低处2-3米;最宽处25步,窄处2-3步。

信阳古城,旧时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左氏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邑为春秋齐国北鄙,介于燕、齐两强接壤处的交错地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地理位置良好,战略优势突出,加之无棣濒临河海,鱼盐富足,域内地貌平缓,多平原地形,故盛产枣栗,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国于此修建城池,符合齐国利益和当时形势。因为这些城池既能成为齐国屯兵进攻燕国的前沿阵地和哨所,又是退守的屏障和鏖战的据点,更重要的是可保障齐国盐业经济和“霸诸侯、一匡天下”所需的庞大财政。

信阳古城,城郭俱全时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是规模较大的,也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春秋战国信阳古城处于齐国的前沿阵地,汉初置信阳县后,成为县治,也由屯兵备防的军事用途,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才有了古城内大量、丰富的西汉文化遗物。

1987年,当时的滨州地区文物普查组对古城遗址全面考查,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信阳古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信阳古城的始建年代,据现存的部分城墙考证,其筑造方法是采用“板筑法”。现在,从残存的城墙两侧,仍能清晰地看到一排排直径0.15米左右的柱洞(绳索)遗迹,以及层层板筑形成的层厚0.2米左右的夯土层。这种筑造工艺,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从残存的城墙夯土层观察,其间所包含的遗物、陶器残片均为早于西汉初年之前的典型器物残片。

古城遗址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齐国“齐法化”刀币。1973年,信阳镇车里村村民在村附近挖渠出土了17枚齐国刀币,币长173毫米,正面有“齐法化”三个字,刀柄部有两条竖线,背面上部有三条横线。1991年7月,在光武城、秦台东部的西堼遗址附近,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戈。

前面提到,无棣自古就有“九河之会,五垒之居”之称。“五垒”之首为“汉垒盘旋”的信阳城。那么,其它“四垒”为何?乃“广武城”、“龙且城”、“无棣城”和“古防洪提”也。

广武城遗址,位于信阳古城北部,西南距埕口村15公里,高坨子河东岸,俗名“车辋城”。据《无棣县志·古迹》载:“广武城,在县北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西汉广武君李左车所筑,故名。今半为河流浸没。旧志载,后周及唐尝驻兵于此,有囤粮及冶铁遗迹。”这里过去是海陆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李左车曾在此驻兵。后经海潮、地震,城毁失,现仅存一月牙形土岭,位于古鬲津河东岸的鲁北盐场北部,高35米,长约150余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1977年实地勘查,古城残基的夯痕仍历历可见,在蓬蒿海沙间散弃着汉陶残片,曾出土铜剑、箭簇等文物。19929月,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李左车,就得说一说“保全庙”。“保全庙”是李左车墓的俗名。李左车墓为什么称“保全庙”呢?这得先提一提为后世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千古名言的李左车。

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又说为河北曲阳人氏),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井陉之战,李左车被俘降汉,得到韩信赏识,并帮助韩信制定了一系列军事计划,使韩信如虎添翼。后,刘邦为了遏制韩信,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辅佐太子。李左车用兵打仗颇讲究计谋策略,其谋略在井陉之战和平燕破齐的献计中得到充分体现,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流传甚广。

李左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即使死后疑冢就有6处,河南1处、河北2处、山东3处。其中,山东无棣李左车墓位于城北17公里的车王镇车镇村北0.5公里处。据民国《无棣县志》载,“汉广武君李左车墓,城北三十里。”1964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对李左车墓进行发掘。该墓葬为一长方形砖券墓室,由墓道、前甬道、前室、横室、中室、两后室、耳室、东甬道、侧室组成。墓室入口曾遭破坏,墓门内发现一具背铁链人骨遗骸,口腔及身躯下面均有铜钱。整个墓室里面均为花砖,四壁彩绘尚存。由于墓葬被盗严重,出土文物仅灰陶罐一具及“五铢”钱和“货泉”等铜钱百余枚。

    自古以来,称墓为庙,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墓主人的爱戴。无棣李左车墓称保全庙亦是如此。

汉高祖三年(前204),韩信出奇兵,斩陈余,虏李左车,擒赵王,赵亡。后,韩信采纳李左车“按甲休兵,镇赵安民,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的建议,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了燕、齐的国土。李左车之计,避免了战事,保全了一方百姓的家园。李左车死后,百姓为感恩李左车,尊称李左车墓为“保全庙”。也有的地方演义为“雹全庙”,祈求苍天保全一方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逢年过节,百姓来到庙前,上香磕头,祈求保全,岁岁平安。

信阳城、广武城、光武城呈三足鼎立之势,可见此区域地位之重要,并成为汉代功臣、公主的封邑。西汉时,无棣境内就有柳丘国(柳侯国)、山侯国、荻苴国、阳信国等。据史料记载,仅封邑信阳古城的就有阳信侯吕青、阳信夷侯刘揭及其子刘意中、阳信长公主刘婧、阳信侯郑业等。

千年故垒,开发当代。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信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随着无棣县文化旅游大县建设步伐的加快,分布在信阳镇的信阳古城、千年唐枣树、魏王豹墓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成为沿线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届时,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新信阳故城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