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滑子

标签:
木板铁丝脚滑子冰尜爬犁东北情感 |
忽如一夜春风来。滑板,这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成的如今已成为地球上最“酷”的运动在中国枣乡无棣大地风靡开来。上个双休日,满大街上都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们滑着滑板,像春天里的小燕子,自由翱翔。我也很想买一副滑板,再回到童年。不过,老骥已不能伏枥矣。我的童年,与滑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脚滑子曾经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快乐的冬季。
脚滑子,是一种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东北民俗家什,它由木板和铁丝组成,可以穿在脚上,在冰面上、雪面上滑行,可以使孩子们体验到在冰雪上运动的快乐。
脚滑子商店里是没有卖的,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一点也不难做,“三步”就妥。第一步,要选好木板,这是基础。在我的故乡九三分局尖山农场岗上有的是木板。杨木板的不好,太软。最好是松木,落叶松、樟子松的都是上品。2厘米左右厚的木板选好后,根据自己穿的棉鞋大小,用手锯锯成两块一样大小的长方体木板,大约18厘米长、12厘米宽,比穿的棉鞋略长略宽即可。同时,在每块木板一端的最前端、将来朝地面的那面用菜刀削成弧状,钉上一排大钉子,它的作用一是助跑二是刹车。第二步,主体工程,最关键,对于脚滑子的快慢、是否耐用至关重要。先用烧红的炉钩子在木板上比着一边整齐的铁板烙出两道铁轨似的长沟,不要太深,1毫米深就行,主要是用来固定铁丝用的。再拿钳子掐两根20多厘米长的8号铁丝嵌在事先烙好的长沟里,用锤子将其砸实,铁丝周围可以拧上几颗木螺丝加以防固,防止铁丝扭曲。最后把铁丝的两头围成圆弧状反扣在木板的前后两端,用钉子固定结实。第三步,配套工程,很简单,但也很重要,关乎身家小命。那就是在每只脚滑子左右各钉两个用帆布做成的鞋扣,用来穿绳子以将脚滑子固定在鞋上。绳子舍不得到商店里买鞋带,攒的纲蹦还要买糖球吃哩。一般我们都是用从废弃的汽车轮胎里抽出来的线,四根就可以搓成一根结实耐用的绳子,一冬的雪水浸泡都不会烂的。如此这般,一双脚滑子就算制作完毕。
小时候,故乡的冬天好长,雪好大。雪过天霁,我和两个弟弟就会蹬上脚滑子,在冰天雪地间,逞英豪,显身手。
刚开始时,如果两只脚都蹬上脚滑子,总是摔跤,而且总是倒向后面,虽然戴着棉帽子后脑勺子也会被摔得生生做痛,两眼冒金星。所以,最初我们都是把脚滑子牢牢地绑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帮着助滑并掌握身体的平衡。时间长了,开始试着用双脚蹬脚滑子,跟穿冰刀滑冰一样。不过,要一手一根向日葵杆,其作用也是助滑和保持平衡,相当于滑雪板的杆。再以后,娴熟了,就丢掉向日葵杆,自由滑翔了。当然了,一定要注意,在滑行时身体必须前倾、弯腰,否则摔个后仰八叉,脑袋早晚会被摔坏的,成为小傻瓜。
大雪过后,马路被往来的车辆和行人碾压得溜滑、坚硬、耀眼,路面都可以当镜子照。蹬着脚滑子,猫下腰,助跑,“吱......”顺风时或下坡时,一滑能滑出二三十米,甚至百余米。
我家住在尖山农场岗上十字路口东北处,出门就是溜光大道,学校就在路南。上学时的路是下坡,蹬着脚滑子一溜烟就到。脚下生风,犹如马踏飞隼。岗上,高岗之上的意思。十字路之东和西都是漫长的缓坡。寒假里,蹬着脚滑子,弓着腰半蹲着,沿着雪道向东或向西冲下去,那真是风驰电掣、耳畔生风。回来的时候就惨了,上坡,滑不动,只好解下脚滑子,徒步爬上坡。到了坡顶,也就是十字路口,再穿上脚滑子,再耳边生风,飞速向前。上上下下,乐此不彼。如果在坡下时,巧遇爬坡的牛车或马车,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手搭在车后板上,一路向上。玩累了,就躺在路边松软的雪地上,仰望苍穹,幻想着有一天也能长出一双翅膀来,像苍鹰一样展翅飞翔。渴了也没关系,随手抓把雪添进嘴巴里,凉丝丝,又解渴又消热,虽然妈妈总是说雪不能吃,看着白,其实最脏,雪里面藏有大量的尘土和细菌。有时,我也会爬上吐莫葛山山顶,顺着长长的雪路飞速滑下去。一转眼,就到了山角下。这种滑法既冒险又刺激,因为半路上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脚滑子冲进雪地里,成为大雪人,脖领里、袖口里、鞋窠里、手扪子里就灌满了冰凉的雪。
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快乐的童年各有各的快乐。
相对今天有滑板、有旱冰鞋等各种玩具的孩子们来说,我的童年时代没有他们那么幸运,娱乐方式是原始的、贫馈的。好在,我有来无踪去无影的脚滑子,还可以抽冰尜、滑爬犁,堆雪人、打雪仗。我的童年又是幸运的,书包里没有那么多的课本和作业,是无忧无虑的童年。今天的孩子们呢?早已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将来他们还要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就业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相比之下,我的童年不是也很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