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
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孔子的学生去看望老师,在门口遇到一位拦路人,说他不象是孔子的学生,非要询问一个问题予以证实。学生自持才高,同意如果答错问题,愿磕头认罪。拦路人问:一年有几季?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春夏秋冬四季。拦路人说:不对,只有三季。争执不休之际,孔子正巧走出来,学生赶紧讨救兵,不料孔子听了问题后,懒懒地说:一年只有三季,你给他磕头吧。学生无奈磕头认输。事后学生不甘心地再问孔子:老师您为什么要帮他说话?孔子笑笑:你难道没有注意?他浑身绿色,是个蚱蜢,生在阳春,活在盛夏,死在深秋。他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冬季。你和他去说冬天的故事,毫无意义,不如磕头了事痛快。
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我是在电视里听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说的,听过之后思绪万千,静静思考收获不小,至少让我明白了以下三件事。
其一,做人要承认自己是“三季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不管你有多少文凭、学历、阅历,都难免还是有你不懂的东西,因而千万不要随便说“我知道……”,其实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非学科的,非专业的,非行业的,不感兴趣的,太高深的,不愿深究的,太虚幻的……都像是在冬季发生的故事,我们不经历冬天的寒冷,是不会知道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愿意告诉所有和我有交往的人:我生活在春夏秋天,我是三季人,不需要和我说冬天。惟有自知之明,惟有谦虚谨慎,才能得到正常四季人的谅解,才能好学博学,才有可能慢慢知道什么叫冬季。
其二,做人不能太相信“眼见为实”。经常会有人告诉我:是我亲眼看见的,你不要不相信。老师和长辈也谆谆教导: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风范。可惜,三季人眼见的只有三季,没有四季,但眼见的三季肯定不是事实,我们该怎么来理解眼见的“实”和事实的“实”呢?记得有一次,在机场送人,竟然看见我的一位好友在拥抱一位漂亮女郎,感觉是那么地依依不舍,他的太太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禁有些愤然,正想上前破坏一下他们的气氛,却见他太太也匆匆过来和那女郎拥抱告别,事后知道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幸亏我没有过早地搅局,否则就被“眼见为实”害惨了。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往往过于相信眼见为实了,也就愤愤然起来,也就奄奄然起来,也就欣欣然起来,也就其他什么然起来,最终则悔悔然起来。所以,眼见之后,想一想,问一问,理一理,或许才能更接近于事实与真实,才可能不会去做“一口咬定”的傻乎乎的事。
其三,做人要理解别人的三季言行。就如我们自己大部分人都是所谓的三季人,因为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因此对于在我们周围生活工作着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同学、战友、同行……也需要多多给予理解和支持。我们经常会看不惯别人的一些小动作,诸如电梯里吸烟,马路上吐痰,说话时骂娘,穿着睡衣逛街……绝大多数时候,是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是他们的“三季人”性质决定的,而并不是故意要这样的。因为他们不懂,不知道,不了解,所以需要四季人去解释,或者说需要已经懂得的三季人去说明,而不是去谴责,去责备,去鄙视。对于在马路上醒鼻涕的人来说,你的白眼是无济于事的,你的责备或许带来的是一场口水战争,你要理解他在自己的乡镇马路上从来就是这么做的,你要告诉他这是大上海,大上海是不可以在马路上做不文明的事的,甚至你还要告诉他什么是不文明的事,因为他可能真的是连文明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搞明白。总之,做人要理解别人,但真要理解别人也是很痛苦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
曾仕强教授讲这个故事的原意,是要大家明白,世界上有三季人,我们不要计较,我们毕竟是正常的四季人。而我源生出来的几个意思,或许不是曾仕强教授想要表达的,都过于消沉,过于低调,不够乐观,但毕竟是我的真实想法,既然是真实的,也就不怕告诉别人。
2009年12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