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下)
(发表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30辑)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刘朴兵
(续)二、苏轼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
(一)酒文学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无乎都与酒有不解之缘,常常以酒会友,以酒助诗文,其有关酒的诗文众多,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代文豪苏轼对饮酒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性喜饮而饮亦不多”[23]。苏轼自称:“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24]。酒激发了苏轼的各种才思,以书法为例,一次米芾与苏轼两人饮酒,“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25]。
酒更是激发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其他文人一样,苏轼的相当一部分诗词文赋是在酒酣耳热、酒宴应酬之时创作的。在苏轼的作品中亦有大量有关酒的内容。据笔者统计,《东坡全集》一书中共出现“酒”字924次,几乎卷卷有“酒”。而一卷《东坡词》,中间竟有80个“酒”字。诚然,这些涉“酒”的大部分作品并不以“酒”或饮酒为中心内容,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之四云:“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江月]送钱待制》云:“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26]。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苏轼所创作的诗词文赋中,不少是以酒或饮酒为对象的,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浊醪有妙理赋》、《酒子赋》(一名《穉酒赋》)[27]、《洞庭春色赋》[28]、《中山松醪赋》、《桂酒颂》、《蜜酒歌》、《真一酒歌并引》等。苏轼的这些诗词文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容。
(二)亲自酿酒,改良酿酒技术
与其他大多数文人不同,苏轼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酒诗、酒文等作品的创作上。苏轼还“尤喜酿酒”[29],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称其为“造酒试验家”。苏试一生中自酿过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把其酿酒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著成《东坡酒经》一文,“对酒品的创新和酿制工艺的改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30]。
苏轼深得酿酒真谛,所酿之酒亦多佳品,如所酿的桂酒,“盎然玉色,非人间物也”[31],“酿成不减王晋卿家碧香”[32],“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33];所酿的蜜酒,“甘露微浊醍醐清”[34]。苏轼的酿酒技术之所以如此高超,与他非常善于吸收他人的酿酒经验不无关系。考察苏轼自酿的美酒,可知其配方与酿造技术绝大多数并非其原创,如蜜酒方源于西蜀道士杨世昌,桂酒方源于岭南隐者。但苏轼得到他人的酒方后,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积极试验酿制,这是苏轼的难能可贵之处。苏轼依方酿酒成功后,多写诗赋以记之。苏轼的这些诗赋极大地提高了所酿酒品的知名度,使它们由默默无闻的民间乡酿一变而为声名鹘起的美酒佳酿。如用蜂蜜酿酒,在苏轼之前基本上还不为人知,苏轼的《蜜酒歌》流传开来后,人们才开始对蜜酒有了较多的认识;又如桂酒,在苏轼之前仅局限于岭南一隅,苏轼《桂酒颂》对其的赞颂,使桂酒成为全国知名之酒。由于这些诗赋如实地记录了酒品的酿造技术,这就为人们依方酿造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整体提高,也为后人考察宋代的酿酒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如《蜜酒歌》中称:“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歌中叙述了蜜酒在酿造过程中各阶段的发酵状态,与宋人所记载的蜜酒方“一二日即沸,又数日沸定,酒即清可饮”相一致[35]。
在酿酒的过程中,苏轼并非完全照搬前人的配方,而是经常有所创新和改良,他还把自己毕生的酿酒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了《东坡酒经》一文。《东坡酒经》历来被人们视为中国酿酒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虽然只有377字,但叙述简明,对后世的酿酒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将《东坡酒经》原文转引如下:
南方之氓,以糯与粇,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液,蒸之使十裂,绳穿而风戾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米五斗以为率,而五分之,为三斗者一,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酿,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赢也。始酿以四两之饼,而每投以二两之曲,皆泽以少水,取足以散解而匀停也。酿者必瓮按而井泓之,三日而井溢,此吾酒之萌也。酒之始萌也,甚烈而微苦,盖三投而后平也。凡饼烈而曲和,投者必屡尝而增损之,以舌为权衡也。既溢之,三日乃投,九日三投,通十有五日而后定也。既定乃注以斗水,凡水必熟而冷者也。凡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此炎州之令也。既水五日乃篘,得二斗有半,此吾酒之正也。先篘半日,取所谓赢者为粥,米一而水三之,揉以饼曲,凡四两,二物并也。投之糟中,熟润而再酿之,五日压得斗有半,此吾酒之少劲者也。劲正合为四斗,又五日而饮,则和而力严而不猛也。篘绝不旋踵而粥投之,少留则糟枯中风而酒病也。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36]
从上文可知,苏轼酿酒所用的酒曲有两种,一种是用大米、卉药等制成的饼曲,另一种是用面粉和姜汁制成的风曲。酿酒所用的米亦分为制醪(酒母)用米和投料用米两种,二者的比例为3:2。投料用米又要平均分为四份以备用。酿酒时,将三斗米蒸熟放凉,配四两饼曲,加少许凉白开水,混合发酵制成酒醪。三日后,投入蒸好放凉的第一份备用米(五升)和二两风曲,并加少许水;六日后,投第二份备用米、风曲和少许水;九日后,投第三份备用米、风曲及少许水。十五日时,加凉白开水一斗。又五日后,可篘取酒浆二斗半。在篘酒前的半日,将第四份备用米加水两斗(米与水的比例为1:3)煮成粥,将粥放凉后,加入篘过酒的米糟中,同时加入四两饼曲,五日后可篘酒一斗半,将其倒入先前篘取的二斗半酒浆中,混合五日后即可饮用。
苏轼所发明的这种酿酒技艺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地使用了饼曲、风曲的混合发酵,开创了多菌种培养混合发酵的先例;第二,创立了饭、曲分三次投入的“三投法”,较只将蒸米分批投入法更为科学,充分发挥了浓醪复式发酵的优越性;第三,规定了“凡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的技术管理,明确规定制醪用饭、投料用饭、醪水均要求降温后添加。低温既保证了乳酸菌的增殖,又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第四,根据酒精发酵现象,摸索出前十五天是主发酵阶段的规律,为了充分发酵,使产品醇厚,提出了要有十五天的发后酵阶段,使酿酒工艺更为完整。
三、苏轼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一)苏轼的茶事活动与茶文学的创作
苏轼生活的北宋中晚期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宋徽宗赵佶就非常自负地声称,宋代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37]。与宋代的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一样,苏轼一生嗜茶,并精于茶艺,广泛参与各种茶事活动。茶与酒一样,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据笔者统计,《东坡全集》一书中共出现“茶”字165次,《东坡词》中则出现“茶”字5次。其中,专门咏茶的诗赋文章就有70余篇,“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等各方面,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茶词、杂文、赋、散文以及回文诗”[38]。这些诗词文赋多是苏轼在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后创作的。苏轼所参与的茶事活动主要有:
第一,与友人互惠新茶。赠人以茶,常以茶诗相随,如苏轼赠送给包安静三十片建茶,乃作《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此外,苏轼的赠茶诗尚有《寄周安孺茶》、《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等。在收到友人送来的茶后,苏轼亦多赋诗表谢,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谢曹子方惠新茶》等。
第二,赏茶及茶具。苏轼得到佳茗,对其赏玩后,多有吟咏,如《月兔茶》云:“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免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39]咏茶具者,如《次韵黄夷仲茶磨》、《次韵周穜惠石铫》等。
第三,煎茶。好茶须自煎,煎茶后苏试亦有佳作,最著名的当属《试院煎茶》与《汲江煎茶》二诗。
第四,饮茶。得饮好茶,自当吟咏,如《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月二十七日,闻轼游寿星寺,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最妙的是苏轼梦中饮茶亦作诗,据《记梦回文二首》“叙”云:“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40]
第五,种茶。苏试一生中,至少有两次种茶经历。一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在黄州“东坡”播种“桃花茶”,其茶子源于大治一长老;二是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惠州白鹤峰移植一茶树。两次种茶皆获得成功,苏轼各赋诗以记之,即《问大治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及《种茶》二诗。
第六,游惠山。茶以水为魂,历代茶人都十分重视烹茶用水。有“天下第二泉”之称无锡惠山泉水,更是被人们公认为烹茶的上佳用水。苏轼对无锡惠山泉水亦格外青睐,写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他一生数次游览惠山,留下了《游惠山》一诗。
从苏轼所创作的茶诗、茶词、茶文、茶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学的内容,“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在提高我国古代茶诗的文学性和个性化程度上有着重要作用”[41]。苏轼的这些诗词文赋对中国古代茶艺、茶道的丰富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42]在这首诗中,苏轼写出了月夜临江烹茶的独特妙趣,他凭着艺术家特有的感觉,进入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茶道艺术境界,实现了以茶涤烦、以茶自省的目的。同时,苏试的这些茶诗、茶文也是人们考察和研究宋代饮茶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如从《绝句》诗中的“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43],可知宋代时茗粥并未销声匿迹;又如,从《和蒋夔寄茶》诗中的“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44],可知宋代烹茶时添加盐、姜、香药等各种佐料的风俗仍然流行。
(二)苏轼论茶
苏轼对茶性、茶功、茶味以及烹茶所有的水、火、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中国茶艺、茶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苏轼对茶的总体评价至高。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他把茶比作美人,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佳句[45];在《叶嘉传》中,他把茶比作“资质刚劲”的清白之士,称颂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在宋代的众多茶品中,苏轼最为推崇的是闽之郝源,称“天下叶氏虽伙,然风味徳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46]对于好茶,苏轼认为须亲自煎烹方得其韵,因此“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47]。
在苏轼眼中,茶之功甚多,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48],言其可以解酒驱睡;“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言其可以去渴;“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49],言其可以去腻除昏;“枯肠未易禁三碗”[50],言其可以启发文思;“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51],言其可以除烦静心。苏轼并非一味地颂其功,对于茶之过,苏轼也有着清醒地认识,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为避茶之过,苏轼建议“每食毕以浓茶潄口”,这样“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绿,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52]。
苏轼对茶的性味亦有独到的见解,《东坡志林》卷十载:“司马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公曰:‘何谓?’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徳同也。’”正是认识到茶自有本味真味,苏轼才吟出了“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的佳句[53]。也正因为此,苏轼才反对宋代下层民众任意往茶汤中添加佐料的烹茶习俗。不过,苏轼还是赞同在不损害茶香茶味的前提下添加少许姜、盐的煎茶作法。《东坡志林》卷十称:“唐人煎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佳也,盐则不可。”而《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则提到“姜新盐少茶初熟”
[54],说明煎茶时添少许盐亦是可以的。
对于烹茶用水,苏轼认为以雨水为最佳,“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正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55]。苏轼的这种以雨水为上佳的烹茶用水观,对人们的烹茶用水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宋代以后,苏轼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用雨(雪)水烹茶的作法得到了相当程度地普及。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中,人们常可见到以雨(雪)水烹茶的描写。苏轼推崇雨水烹茶,定是其多年实践的经验所得,以致于有“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的情景。由于雨(雪)水不常得,故苏轼又主张以“井泉甘冷者”烹茶。“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56],歌颂的正是甘冷适合烹茶的井水。“乳水君应饷惠山”[57],则歌颂了惠山泉水。苏轼还有用江水烹茶的经历,《汲江煎茶》一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58]可见,适于烹茶的江水应是清澈的江深之处的活水。
苏试烹茶不仅讲究用水,还十分讲究用火、用器。苏试认为,烹茶之火应为“活火”。
“活火”是指力猛而不生烟的炭火。因为生火有烟就会熏坏茶汤,影响茶味。苏轼多首诗词中均言及“活火”烹茶,如《试院煎茶》中的“贵从活火发新泉”[59],《记梦回文二首》之二中的“红焙浅瓯新火活”[60],《汲江煎茶》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望江南》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等[61]。这充分说明了苏轼对活火烹茶的重视。对于烹茶用器,苏轼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62],即铜器、铁器不宜用作煎茶之器。苏轼非常欣赏石制的煮水茶器——石铫,“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63]。友人周穜曾赠给苏轼一石铫,苏轼非常高兴,作《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以谢之。有学者认为,苏轼与紫砂陶器也有着不解之缘,“传为佳话的东坡壶据说是苏东坡设计的,他的诗句‘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中,紫碗即指紫砂器皿。‘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越,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紫盏就是紫砂茶杯”[64]。
综上所述,苏轼对中国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发展都做出巨大的贡献,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代巨人,值得后人永远敬仰。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值得学者继续研究。
注释:
[23]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四库全书本。
[24]
苏轼:《东坡全集》卷九三《书东皋子传后》。
[25]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四库全书本。
[26]
苏轼:《东坡词》,四库全书本。
[27]
酒子是尚未酿熟的汁液,待熟后投入醅中,酒味特别甘滑。此赋系谢人赠酒而作,形容酒味之美。
[28]
“洞庭春色”是宗室安定郡王的府中家酿,以黄柑酿成。安定郡王之侄赵徳麟是苏轼的好友,赠苏轼此酒,苏轼作此赋谢之。
[29]
苏轼:《东坡全集》卷九三《书东皋子传后》。
[30]
熊四智、杜莉:《举箸醉杯思吾蜀:巴蜀饮食文化纵横》,第294页。
[31]
苏轼:《东坡全集》卷七六《答陆道士书》。
[32]
苏轼:《东坡全集》卷八三《答钱济明》三首之三。
[33]
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八《桂酒颂》。
[34]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三《蜜酒歌》。
[35]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
[36]
苏轼:《东坡全集》卷一百。
[37]
赵佶:《大观茶论·序》,四库全书本。
[38]
王国安、要英:《茶与中国文化》,第80页。
[39]
苏轼:《东坡全集》卷四。
[40]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二。
[41]
王国安、要英:《茶与中国文化》,第166页。
[42]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五。
[43]
苏轼:《东坡全集》卷三十。
[44]
苏轼:《东坡全集》卷七。
[45]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八。
[46]
苏轼:《东坡全集》卷三九《叶嘉传》。
[47]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六《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48]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一《茶谱》引苏轼《水调歌头》,四库全书本。
[49]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三《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50]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五《汲江煎茶》。
[51]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一《茶谱》引苏轼《水调歌头》。
[52]
苏轼:《仇池笔记》卷上《论茶》,四库全书本。
[53]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八《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54]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四。
[55]
苏轼:《东坡志林》卷十。
[56]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六《道者院池上作》。
[57]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九《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毘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58]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五。
[59]
苏轼:《东坡全集》卷三。
[60]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二。
[61]
苏轼:《东坡词》。
[62]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四《次韵周穜惠石铫》。
[63]
苏轼:《东坡全集》卷三《试院煎茶》。
[64]
王国安、要英:《茶与中国文化》,第118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