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被妖魔化的90后

标签:
小时代电影郭敬明杨幂it |
分类: 骨灰级影评 |
【题记】本文写于2008-11-17
23:10:06,纪念读折纸时代1.0的一点心绪。或许,电影能够让小四化茧成蝶,但是青春终究是一首未完成的诗句。
虽名曰时代,却被消费主义打败,虽然年龄的坐标很小,却投射着成人化的情感欲望,滑稽却不搭调。
Q给《Tiny Times》打了4分(10分制),如果《悲伤逆流成河》是8分的话。
按照这种对折的原理,郭敬明就该从小四变成小二了。乏善可陈,江郎才尽。
当年那个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幻城浪子,怎么竟沦落到靠庸俗化的拜金主义打开市场的地步呢?也许,这就是视频网站中频频曝光奢靡90后带给他的直觉印象吧,在1.0版的折纸时代中,像Gucci、Chanel、Cartier、PRADA冲斥着字里行间,Wii、iPod、XBOX也充当了颇具技术含量的时尚工具,最为重要的是庸俗化的感情已经彻底陷入物质欲望的泥潭中,处处散发着铜臭气。《当月时经》、看奶、富家女、GAY、一掷千金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桥段反复勾引普通人的仇富心理,不是我们不能理解小败家子,而是那厮拿鸡毛当令箭的德行实在欠扁。
郭同学一方面用对上海的城市造像烘托着消费主义全面胜利的假象,而一方面冷漠、冷酷、冷淡、冷血的人物关系愈发得把矫情变成了一种流行病。他想方设法把安妮宝贝、Doris Lessing、余秋雨拉进来充门面,还极富娱乐精神地拿《最小说》和自己开涮,这种玩弄文笔故作超然的态度过于飘忽,以致于完全脱离了这个价值观濒临崩溃的年代,说什么小时代,这笔法总让我不由得想起狄更斯的《双城记》和许知远似的忧虑。好歹也混成了美国人眼中畅销书的80后,怎么不能写出来一丁点深刻的东西给读者留点念想呢?整那么几个没事抽疯的家伙搁那儿充什么平民偶像,我们看到的赤裸裸的脱节,人物与时代,性格与行为,几乎就是诚心让读者由着性子骂,要是走犯贱路线的话,那这颗流星的气数也就快到了。
其实,一个四川娃儿到了上海,从单枪匹马到Island老大,他抢尽了这个时代码字儿人的风头,相比之下,玩赛车的韩寒似乎更有杀伤力。如果说,小四的目标读者是那些80、90得瑟的青春期动物,那么天生反骨的韩寒爆发的能量则更能激起更广泛的回应。小四的妖气太重,搞不食人间烟火这一套读者压根不买账,而韩寒的写实路线过滤了那些刻意的修饰与雕琢杂文的锐气与力道刚好戳到要害,这显然是文胆成熟的标志,小四还是嫩,泛着青碴儿,开了个宏大的盘子却没有驾驭掌控的能力,顶多搞些夹叙夹议的Shanghai Gossip,没多大的创意。从抄袭到团队解散,负面新闻总是在教育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们要认清自己的道路,郭同学显然只是学到了SEASON之类的皮毛(当然也有可能是与出版商合谋的结果),他的小说内容极度空泛所传递的信息甚至还不如方文山的一首妙词来得玲珑剔透。带有物欲和自恋癖的无病呻吟,怎么可能真正俘获读者挑剔的心呢?
最为拧巴的事情在于,他愈发依赖新闻事件中的关键词来刺激小说中的人物,但往往没有对主人公的性格有任何附加值,因为移花接木过来的素材总是显得不够坦诚,其实他已经渡过了靠文字的形式美取悦读者的地审美阶段,《小时代》其实是他尝试转变风格套路的革新制作,只是在我看来,他的转舵并没有辨清风浪及流向,只是在意船的尺码桨的形状,结果小说僵化在几个空洞灵魂穿着华丽戏服走马灯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悲伤逆流成河》至少在勾心斗角低龄女生版的创作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小时代》却丝毫没有任何超越自己的升级,连补丁都捉襟见肘,这不由得让喜欢小四的读者开始怀疑他被榨干或心不在焉的原因,是否因为市场化的致幻剂已经让他中毒太深了。一个有品性的作者是不应该迎合市场口味而卖文为倡的,尤其是以伪中产的语调自我陶醉,更暴露出他庸俗化的前兆。
这是一个张扬到夸张的年代,这是一个释放到放浪的年代,这是一个烧钱到发烧的年代,这是一个怀疑到怀恨的年代。郭敬明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盗版商的嘴里我们知道,他的书依旧很畅销,利用自我营销创造出来的品牌显然具有一定的淘金价值,不过金子迟早会被那些贪婪的出版商掘光的,特别是像郭敬明这样乐意在媒体前秀自己的媒体人物,他接触的圈子强化了金钱交易的价值,于是书中的主人公都在各自的侧面反映了郭敬明的生活,尽管这其中想像和虚构的情节也不在少数,但是郭敬明就是要用伪真实的环境造出一批伪人,他们说着流行歌曲般的语言,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终过早地被现实社会击穿,幸运的抱有多金的父母,倒霉蛋被淘汰满是怨言,谁让郭敬明身边净出这种幺蛾子,挡也挡不住。功利主义害死人啊!
Q给《Tiny Times》打了4分(10分制),如果《悲伤逆流成河》是8分的话。
按照这种对折的原理,郭敬明就该从小四变成小二了。乏善可陈,江郎才尽。
当年那个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幻城浪子,怎么竟沦落到靠庸俗化的拜金主义打开市场的地步呢?也许,这就是视频网站中频频曝光奢靡90后带给他的直觉印象吧,在1.0版的折纸时代中,像Gucci、Chanel、Cartier、PRADA冲斥着字里行间,Wii、iPod、XBOX也充当了颇具技术含量的时尚工具,最为重要的是庸俗化的感情已经彻底陷入物质欲望的泥潭中,处处散发着铜臭气。《当月时经》、看奶、富家女、GAY、一掷千金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桥段反复勾引普通人的仇富心理,不是我们不能理解小败家子,而是那厮拿鸡毛当令箭的德行实在欠扁。
郭同学一方面用对上海的城市造像烘托着消费主义全面胜利的假象,而一方面冷漠、冷酷、冷淡、冷血的人物关系愈发得把矫情变成了一种流行病。他想方设法把安妮宝贝、Doris Lessing、余秋雨拉进来充门面,还极富娱乐精神地拿《最小说》和自己开涮,这种玩弄文笔故作超然的态度过于飘忽,以致于完全脱离了这个价值观濒临崩溃的年代,说什么小时代,这笔法总让我不由得想起狄更斯的《双城记》和许知远似的忧虑。好歹也混成了美国人眼中畅销书的80后,怎么不能写出来一丁点深刻的东西给读者留点念想呢?整那么几个没事抽疯的家伙搁那儿充什么平民偶像,我们看到的赤裸裸的脱节,人物与时代,性格与行为,几乎就是诚心让读者由着性子骂,要是走犯贱路线的话,那这颗流星的气数也就快到了。
其实,一个四川娃儿到了上海,从单枪匹马到Island老大,他抢尽了这个时代码字儿人的风头,相比之下,玩赛车的韩寒似乎更有杀伤力。如果说,小四的目标读者是那些80、90得瑟的青春期动物,那么天生反骨的韩寒爆发的能量则更能激起更广泛的回应。小四的妖气太重,搞不食人间烟火这一套读者压根不买账,而韩寒的写实路线过滤了那些刻意的修饰与雕琢杂文的锐气与力道刚好戳到要害,这显然是文胆成熟的标志,小四还是嫩,泛着青碴儿,开了个宏大的盘子却没有驾驭掌控的能力,顶多搞些夹叙夹议的Shanghai Gossip,没多大的创意。从抄袭到团队解散,负面新闻总是在教育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们要认清自己的道路,郭同学显然只是学到了SEASON之类的皮毛(当然也有可能是与出版商合谋的结果),他的小说内容极度空泛所传递的信息甚至还不如方文山的一首妙词来得玲珑剔透。带有物欲和自恋癖的无病呻吟,怎么可能真正俘获读者挑剔的心呢?
最为拧巴的事情在于,他愈发依赖新闻事件中的关键词来刺激小说中的人物,但往往没有对主人公的性格有任何附加值,因为移花接木过来的素材总是显得不够坦诚,其实他已经渡过了靠文字的形式美取悦读者的地审美阶段,《小时代》其实是他尝试转变风格套路的革新制作,只是在我看来,他的转舵并没有辨清风浪及流向,只是在意船的尺码桨的形状,结果小说僵化在几个空洞灵魂穿着华丽戏服走马灯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悲伤逆流成河》至少在勾心斗角低龄女生版的创作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小时代》却丝毫没有任何超越自己的升级,连补丁都捉襟见肘,这不由得让喜欢小四的读者开始怀疑他被榨干或心不在焉的原因,是否因为市场化的致幻剂已经让他中毒太深了。一个有品性的作者是不应该迎合市场口味而卖文为倡的,尤其是以伪中产的语调自我陶醉,更暴露出他庸俗化的前兆。
这是一个张扬到夸张的年代,这是一个释放到放浪的年代,这是一个烧钱到发烧的年代,这是一个怀疑到怀恨的年代。郭敬明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盗版商的嘴里我们知道,他的书依旧很畅销,利用自我营销创造出来的品牌显然具有一定的淘金价值,不过金子迟早会被那些贪婪的出版商掘光的,特别是像郭敬明这样乐意在媒体前秀自己的媒体人物,他接触的圈子强化了金钱交易的价值,于是书中的主人公都在各自的侧面反映了郭敬明的生活,尽管这其中想像和虚构的情节也不在少数,但是郭敬明就是要用伪真实的环境造出一批伪人,他们说着流行歌曲般的语言,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终过早地被现实社会击穿,幸运的抱有多金的父母,倒霉蛋被淘汰满是怨言,谁让郭敬明身边净出这种幺蛾子,挡也挡不住。功利主义害死人啊!
前一篇:AMD:“芯”游戏宇宙队
后一篇:必应:搜索的“盲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