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君子别向酒井法子看齐

标签:
网瘾老友记开心网酒井法子吸毒it |
分类: 娱乐码头 |
瘾是什么?请看下例!
最近,31岁的英国男子史蒂夫·默休拉创造了一个吉尼斯,他不眠不休84小时终于长达238集的《老友记》。这位仁兄堪称美剧迷中的典范,不过情深如此,也有苦衷。在这84小时中他还是坦言滋味很不好受。观看中,他出现恶心、胃痉挛等不适症状,后来甚至出现幻觉。“我感觉房间的墙壁在逐渐消失,还问身边的朋友们出什么事了。”
瘾,其实就是这么摧残人的!如果说默休拉的短期自虐还算是粉丝的过激行为,那么酒井法子跟她老公的吸毒案则是不折不扣的反面典型,同一屋檐下的微笑转变为同一吸食药,我靠,谁能想到她纯洁的笑,背后也会引爆娱乐圈的堕落弹药。无论是小角色还是大佬,谁沾上瘾这玩意儿,就算这辈子不废掉,东窗事发也是迟早。
如今,更庞大的群体是——网瘾患者,昨晚改版的《新闻1+1》,没有改版的董倩和小白,又开始唠叨救“病”先救“医”的问题,那些江湖术士的各类骗局,简直是把有病乱投医的家长甩起来看。那些一见计算机就鼠标键盘不撒手的孩子们,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干脆还是别被误导,很多心理强迫的招,无疑于种下另一个毒瘾,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今后犯罪片的猛料。
网瘾毁人。所以,那些走火入魔的青少年需要救赎。但是,救赎不等于以毒攻毒。所以,卫生部叫停了争议极大影响极恶劣的电击疗法。
这个由山东省临沂市精神病院医生杨永信独创的招数,把一个个患者都变成了小白鼠。他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利用电脉冲对大脑的刺激,让患者产生对电脑的厌恶感,从而“恨屋及乌”。结果,网瘾没吃好,患者的皮肤被烧焦,网上骂声一片,杨大夫没有成为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观世音,反而变成了愤怒与仇恨的标靶和假想敌。此时,卫生部紧急叫停,一旨禁令。可以可以算是顺应民意秉公办事,医院也迫于网络压力封杀了杨大夫的独门功夫。
作为国内研究网瘾的8大专家之一,杨的行为不该走蒙古大夫虎狼药的路子,但是他却把电刺激厌恶疗法祭作灵丹妙药,令人不禁要问。如果说患有网瘾的青少年是迷途羔羊,那么这位大牌的杨大夫并未扮演牧羊犬,而是成了痛下杀手的大灰狼。
试问一个没有经过认证,报批手续的方法怎么就草率的临床了呢?问责的背面是不是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其次,每月高达5500元的治疗费是不是反映了杨的施治动机呢?每个风风火火送孩子过来的家长,都是视网瘾为洪水猛兽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的根治效果,因此杨利用了家长的非理性诉求,无视对孩子身心伤害,痛下恨手,结果利益导致了悲剧。第三,这种疗法的实验性决定了它不该临床实用。这是基本的医学常识,本身网瘾的特性决定了心理才是第一难关。要是痛感体罚可以奏效,棒打皮鞭辣椒水老虎凳,是不是比电击成本更低呢?浪费国家资源,成就邪魔歪道,这野路子不封杀简直天理不容!
目前,据统计全国上网的青少年有1.6亿,其中10%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要是都按照杨的手段照方抓药,这1600万人岂不等于直接进了魔鬼集中营?
这让我不禁想起库布里克的经典电影<发条橙>!片中那个市井小流氓也是被强迫电击,并同时观看纳粹大屠杀的残暴罪行,结果彻底成了精神病。杨大夫混迹精神病科良久,如法炮制的电击疗法想必也受了此中影响。要是网瘾少年因此成了精神病,那可是把人家一生都断送了。
网瘾,是一种心理依赖导致的强迫行为。除了浸淫网游的少年之外,那些深更半夜起来偷菜的家伙也很典型。所以,它跟一般的精神疾病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有病乱投医,只会害了孩子。
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可以理解,但是粗暴的电击敌不过贴心的疏导。相反,会带来逆反狂躁等副作用。当我们还没搞清楚孩子的网瘾状况,就张罗一棒子打死。这类思想只会提升庸医误人的概率,助长江湖骗子的嚣张气焰。
卫生部的当头棒喝,让人们警钟长鸣。网瘾是泥潭,失足者需要更多外界的关心与自身的正视,慢慢地摆脱自我束缚的死循环,提高抗诱惑的能力,真正地发现生活中更美好也更真实的快乐,不再纠缠于网络叠加的虚拟快感,这才是由内而外的治愈良方。想靠两个电极脱胎换骨的想法简直是愚昧无知,制造恶感的条件反射是滋生阴暗丑陋的温床,如此这般,无异于把可解脱的泥潭变形,后果更加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