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oogle老师给汽车业上课

(2009-01-31 18:35:08)
标签:

google

底特律

facebook

开心网

it

分类: 大牌点名

如果Google开家汽车公司会是啥样子?

Google在互联网上的成功能够拯救那些颓废的行业么?

Google汽车公司会是个拿来主义+闭门造车的企业,还是开放參與的企业呢?

底特律能生产beta版的汽车么?

汽车是否能靠广告商赞助免费出售?

汽车能否数字化?

Google牌的汽车有没有可能存活呢?

 

Google老师给汽车业上课

 

n年前,这些假设统统是天方夜谭,Google想染指,门都没有。

不过,现在米国的汽车业陷入消沉的危急中,通用与克赖斯勒都需要130亿救市,zf上个月刚答应免于破产,三巨头齐聚华盛顿商讨未来大计。销售败绩,直接反映了底特律与车主的脱节,真到了该换换脑壳的时候了。Google身上,底特律应该汲取更好的创意和想法,比如概念车的设计理念可以更透明,更具有参与性,真正把用户的需求与生产结合起来。比如,花39美分就能搞定一个车载连接,这样车主就能潇洒地听iPod了。

 

从历史上看,汽车工业总是跟军工有斩不断的关系,因此生产流程也密不透风。秘密设计出来的东西,总是会让车主眼前一亮,但是概念车也常有令人大跌眼镜的时候。因此,品牌的建设绝不是闭关锁国就能达到的,看到苹果和Google的成功,三巨头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想法。Google的好处就是能够听懂用户说什么,并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有效率有响应,beta版先睹为快,正式版为我所用。所以,我们常常发现Google的屁股后面,跟着一堆新闻,整天讲GtalkGmail还有Chrome浏览器。而且,Google没有汽车业声势浩大的市场调查团队,它们只是把搜索结果提炼分析,就得到了最精确的结果。人们在博客等网络空间中嚼舌头,Google就忙着收割,用户刚说出菜谱,Google大餐就上了桌,不服不行。

 

Google鼓励大众参与Google的创意过程,就像赶集,每个人贡献一点,Google就更强大。但是汽车业却懒得听七嘴八舌,固步自封到这地步,难怪有人称管理层应该集体洗脑了。通用和克赖斯勒都有这个毛病,就是管理层一句话就跟圣旨似的,管他用户说什么,照着模型开始打广告,一波接一波,运气好,就赢个满钵,运气差,就当投石问路,这种成本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根本行不通。所以,克赖斯勒最近成立了一个由5000个候选司机组成的客户意见团,只是他们还是无法影响生产过程。福特曾经搞过email访谈和mini型的试驾会,但他们还是胆子不够大,生怕哪个用户说错话,会搞的满盘皆输。这感觉就像儿童博物馆,在不影响展品的前提下,孩子们可以随便玩按钮。可是车子是要主人开的,你做了太多的品牌营销,却不了解客户需求,不让客户参与制作的过程,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德性?

 

于是问题转化为——参与性设计的开放尺度,不是说设计个汽车,还要投票,但是基本的对话难道不该有么?设计师可以把他的理念公布在网上,任凭大众评说,收回这些讯息,再做修改,而不是闭门造车。用户可以通过设计师的雏形,提出自己建设性的观点,他或许不能亲身参与设计,但是这些实际的考虑,会集合群体智能。这种沟通的建立,将极大地降低成本。底特律的老总们也能知道,究竟是该加强车窗的功能性,还是降价,或是整个漂亮的车载音响。更简单的方式是,你可以在很多汽车论坛里搜索需求的信息,Google提供的丰富资源,需要梳理,更需要重视。因为底特律要把车卖给这些讨论者。

 

Facebook、开心等SNS网站也把停车位的游戏玩到了极致,那些企业可以把虚拟和现实挂钩,贴牌广告等手段,更直接,更快捷。Facebook上就有“如果宝马M5是个女仔,我就娶她”的讨论区,成员就有800人。这种在线集结的车迷还喜欢晒自己的车子,贴图,品头论足,各种改装与车饰,无疑是给设计师最好的灵感。还有YouTube上的视频,Flickr上的图片,各种WEB2.0的途径,都可以找到跟车相关的评论。因此,在模型出来之前,做足互联网的功课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关键。Toyota就曾搞过网络上的海选,设计最好的车子,这种既赚点子,又增加噱头的PR,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最好的方式。

 

Google做汽车,有激情、有爱、有个性、有创意、有选择、有兴奋、有关注。司机不但在设计中获得认同和成就感,而且还能帮助汽车销售。因此,Google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这个平台的建立,他让地球村村民彼此依附依存依赖依靠,这才是底特律汽车巨头们真正该学习的先进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