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云:粉碎悲观的力量

(2008-12-09 09:44:11)
标签:

马云

金融危机

it

分类: 大牌点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人第一次在本土遭受重创,这也成为二战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转折点。

67年后的今天,金融海啸从华尔街发难,劲吹全球,风起云涌,而这会不会成为全球化商业社会新的转折点呢?

会!有一个人的回答斩钉截铁,他就是马云。

为什么他可以底气十足地站在“2008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振臂高呼?

 

马云:粉碎悲观的力量

 

因为在去年,在同样的讲台上,他已经预见到了冬天的严酷。他振聋发聩的警钟,至今再获得雷鸣般的掌声,迟到说明了思想的距离,但掌声依旧证明了相信的存在。当时,那些持怀疑、否定、讥讽、嘲笑的听众,终于在一年之后得到了现实的印证,马云也因此获得了更特别的尊重。

 

2008年的寒潮的确阴冷,但马云却再次呼吁企业家要砸碎悲观的枷锁,去迎接逆势中的机会。天助自助者,乱世出英雄。人类历史上第七次金融风暴是对于企业的考验,更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洗礼。那些成天把IPO、PE挂在嘴边的老板,现在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社会价值。被悲观论调毒害的中小企业,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学会disaster control(灾难控制),在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前,重建商业社会的秩序与体系。

 

马云,把丑话说在前面,同时也把眼光放到了5-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企业家不能等待。让悲观统帅,是非常愚昧而无能的表现。艰难时世中,企业家更应该首当其冲,适应这个环境,并在打击中增强抗击打能力。曾经,那些作威作福的垄断企业同样难受,所以谁能够在煎熬中把未来的5-10年计划好,布局好,行动好,谁就能够赢得主动权,打一场翻身仗。基辛格说,危机就是要在危险中寻找机会。所谓的危机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真正的危机在于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当这个链条断裂的时候,再想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过程,正是这种链条断裂的开始,当这个潘多拉开启的时刻,人们曾经寄予厚望的旧商业体系就宣告崩溃了。关键在于人心,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经济形势自然走低。所以,才需要救火队员。但是马云认为,拯救的主体不是政府、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自己。这本就是一个生存考验,过去认同的全球化其实就是美国化,但现在经厉的全球化却是一个商业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这个星球变得更热、更平也更挤。惟其如此,人类社会才更加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新时代的秩序。商业社会的全球化,是价值观、金融观的全球化。马云认为,金融危机正是在建立全球化新秩序的过程中发生的阵痛,但这也是中小企业的一个机会,过去是劳动密集型,现在是知识经济。

 

昨天已经过去,真正还沉浸在悲哀缅怀情绪中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那种遗老遗少的思想不过是怀恋垄断的旧锁链。就拿银行来说,它们在过去的5年里一直叫嚣给中小企业贷款,但是有多少银行真正脚踏实地在做呢?而金融危机,刚好提供了一个变革的机会。马云铿锵有力地说,IF the bank doesn’t change,we change the bank。(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言辞豪迈、掷地有声。马云坚信,只要企业家相信这是一个机遇,总有机会活下去,而且还会比以前活得更好。在顺境的时代会诞生伟大的企业,但是顺境的时代也有垃圾企业。在逆势的时代也有伟大的企业,而且像日本的索尼公司就是在非常低迷的时期诞生了伟大的企业。因此,马云真正呼吁的是企业家的精神。

 

这个世界不缺钱,缺的是精神。马云认为,自己当时之所以谈冬天论,并不是基于经济指标做出的判断,而是看到了一群喋喋不休谈论PE、IPO和市盈率的银行家,他们都不讲怎么给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们没有理想、梦想,没有关心员工,这才是真正的灾难。好的企业不是靠外力存活的,他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梦想和价值观念。

 

当马云重提当年的口号——“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人”,说到“即使跪着,我也得最后倒下。”,全场掌声雷动。这是对企业家的坚韧与顽强的尊重。不抛弃、不放弃,永远活得有骨气,企业才有戏。扛着乐观主义大旗的马云,笑言拥有金融危机的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一段珍贵的回忆,把战胜逆境作为荣幸和骄傲,才能创造出更加伟大更加优秀的企业。

 

马云最后提到了10年之后,那种展望更像是一种鉴定的信仰,激励着企业家不屈不挠地前行。所有的企业只要你想活,你一定能活下去,连“朱坚强”都能活,你为什么不可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