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的猜想

标签:
影评曹保平李米方文周迅邓超张涵予王宝强bobo娱乐 |
分类: 骨灰级影评 |
这一天,很多人都病了。有的瘫软在神经包裹的丛林,有的深陷在精神创伤的草场,没有警觉跟生命叫嚣的猎豹,没有肆意昂扬捍卫尊严的牧羊犬,只是懒洋洋地望着黑夜兑换白昼的沙场,抚摸着凹凸不平的时光叨念折腾遗留的症状。
李米,是个非典型的患者吧,一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轴劲儿,抱着TAXI、照片、信件跟数字死磕的拧巴和矫情。4年如果以这种形态来生活不整出点毛病,那就对不起所谓的Loving。曹保平讲故事的方式更像是在煮一锅滚烫的水,不时地往里面丢些八角、桂圆、枸杞、党参之类的配料,安排各色人物在他原有的味道里增添一些新奇新鲜的部分,但绝不越界。始终贯穿的是周迅一个人强迫症似的追逐,这才是汤剂最关键的食材,所有的调味剂都是在测试她在各个环境中的反应:比如遭遇王砚辉王宝强打劫时的惊恐与面对照片失窃时的歇斯底里,用强烈的对比撞击着Loving的信条,那一刻无关生死。再比如张涵予盘问她跟方文关系时的突然发作,刀刀见血响亮的回应伴随着眼泪喷溅,更强化了观众对于女主角绝望到崩溃的同情。可以说,这是一部为周迅量身定做的独角戏,左道旁门的妖术只是Loving迷狂的试金石,在浓墨重彩的刺激反应中周迅过瘾地释放着自己,同时也让一个受伤的灵魂突然迸发出了执拗顽固之外的生动画面。
其实,被忍受被压抑的人生是大多数普通观众可以感受到的,李米是通过Loving来还原放大的。方文,施虐的过程不过是为了以怯懦的方式逃遁他本应承受的痛苦和责任,吸毒、贩毒,如此毁了的人生如果连累那个他人生中最大惊喜的女友陪葬实在太残酷、不人道。所以,在她眼前消失就成了唯一的或者说逼仄下的选择,尽管通过54封信并不能真正消湮她对于自己的千般责难,至少有挂记有牵念有文字有回应的过程不至于让情感跌入无法操控的单行道。同时,他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着李米的一举一动,生活的细节,在这个伤心欲绝的女人在拼命寻找的足迹背后永远有镜头陪伴左右,这又是一个古老到俗套的命题——寻找vs答案。而这个悖论的意义在于虽然一步之遥,但是历经磨难后的彻悟却如同蒸桑拿一般解脱释怀,因为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情感的过程本身加深了寻找的价值。
每个人在施虐和受虐中生存,只是方式不同。故事本身的结构并不复杂,只是曹保平用了一些烘托的手段消解了其他附庸的线索,突出了李米对男友“失落——怀疑——认定”的情感步骤,尤其精彩的是在警察局当她终于见到了蒸发4年男友却形同路人的时候,一股强烈的陌生感、不信任已经把本已脆弱的心灵击穿,她疯狂地掠夺着残破的记忆,希望用泪水伴奏的语言,诉说着每一封信表达的爱恋,直到那句“对不起”。这亦是本片最为出彩的跟拍和特写部分,无论是用光、摇镜还是场面调度方面,都极佳地完成了女主角情绪的high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周迅一个人的电影,所有人都希望通过她读到李米们的内心独白,挑战她抗击打能力的极限。
人,够残忍。痛感,常常能够让人变得理智而惊醒,而他人的间接经验又能够避免自己遭受伤害更获得经验,因此人们渴望看到一个比自己遭遇更悲惨悲怆悲哀的人生,同时释放同情心吸收斗争精神,归根结底还是世道所迫。反过来,其实方文有让李米好过的机会,比如快刀斩乱麻一样的断掉这关系,这感情,这条若有若无的线。因为他犯案已经回天乏术,何必在牵连爱人煎熬在追索中惶惶不可终日呢?自私,即使他深知自己无法透支未来超市的幸福,但仍不愿意放弃这段曾经相守的感情,于是更残忍的阵痛就纠葛在李米心头,从黑夜到白昼,如是4年。人类,是不值得怜悯的,因为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就会造出各类的梦魇。一旦陷入了死循环,他们就会疯狂地抓住身边最捷径的救命稻草,不管是爱人,还是感情,这样丧心病狂的结果是加重了彼此的精神负担。
李米的遭遇,可能具有代表性,也可能是孤本一例,但这都是曹保平对社会人物生态的杜撰,只是在97分钟的时间里,有更多人会考虑这样复杂关系的社会中为什么放手变得越来越难,是因为二次下注的成本,还是因为前面的债台高筑,我们死死地攥住情感的缰绳,生怕放缓就会马失前蹄,所以李米们不停寻找,方文们左躲右闪,惶惑的都市再掺杂价值观的集体混乱,不知不觉让这个社会走马灯似的变脸。收到蒙骗的观众永远等在十字路口,望着红灯忽闪忽闪,思忖这一刻的冥顽是否会带来意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