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梁朝伟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myspace比尔盖茨微软 |
分类: 大牌点名 |
因为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梁朝伟……我能列出一长串单子来证明那个细长圆柱体的魔力。它那变化莫测的曲线能够让周围的空气变得飘渺而灵动,同时也可以稀释你郁郁寡欢的烦闷与愁绪。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颗烟的距离。能够营造雾中风景的焚烧物当然很神奇。烟草的味道很浓,雪茄会很辣。在棕榈树沙滩旁的工厂里,古巴女郎不断在赤裸的身体上摩挲着成熟的烟叶,后来这些成品就变成了欧洲贵族指尖的玩物,那混合的味道沾染了女郎的香,留下无穷的遐想。
社交也会让人上瘾。Facebook与MySpace的横空出世,证明了文化大熔炉的美国早就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消灭了巴别塔的隔膜。而且,Facebook的老总还是个22岁的毛头小伙子马克·扎克博格,作为比尔·盖茨在哈佛的师弟,他终于在周三同意了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网站1.6%股份的要求。虽然,这小子曾经嚣张地拒绝了雅虎10亿美元的收购,但是这一次他还是客气地卖给师兄盖茨一个面子。毕竟都是哈佛的辍学创业分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和谐一点,多好。微软这么看好Facebook,事出有因。
在大洋彼岸,离群索居的隐士禁欲主义早就成了学生间彼此攻击的话柄,而社交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喜欢抽的可以camel或Marlboro,喜欢喝的可以来二两鸡尾或者威士忌,谈天说地,打kiss玩游戏,弗洛伊德能想到的咱都给他来一遍还有创新。NB。
但社交的瘾必须有一个前提——人脉网络。过去可以递字条、煲电话粥,现在有了网络和手机,于是IM、电邮与短信成了主力。但归根结底,还得有人气。有人气的社交网站并不多。Facebook算一个。还有一个MySpace,卖给了默多克。这两家基本上具备了给美国社交圈子画人物关系图的实力。那伙一见香烟与酒精就没命的年轻人在网站上找到了共鸣,而且Facebook和MySpace还给他们详细地记录约会时间并给予提醒,把新朋老友加入到他的表单中……服务相当到位。但是最近的数据牌告诉我们,MySpace在走下坡路,而Facebook正高歌猛进。这究竟意味着,社交网络的新王者已经浮出水面呢?还是两种迥异的社交网络正在PK?
根据Hitwise上周分析报告显示,MySpace的访问量占全美网民访问量的4.92%,特别是在在6月份,这个数字更是攀升到史无前例的7%。相比之下,Facebook的步伐要稳健得多,当前占有访问量排行第9,访问人数占全美网民的1%。尽管两强均排在网络TOP10的前十——但是在具体的人口统计学、心理图像学数据面前,它们还是表现出了各自独一无二的特征。
按人头数,MySpace比Facebook多4%的女性用户。但是Facebook颇受富婆的青睐,她们动辄年薪6万刀,而且还是绝望主妇,相比之下MySpace更草根,它有12%的用户收入均低于每年6万刀。根据Mosaic心理图像学分析,显然美国互联网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社交网络。Facebook吸引的主流用户是“城市贵族”,他们大多住在郊区别墅过着奢靡的生活,抽雪茄当玩儿似的。而MySpace则是“奋斗一族”,他们被描述为单亲、单身、靠微薄的收入和负债养家糊口的一类人。
两个社交网络的不同在于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他们离开MySpace或Facebook之后去干吗?MySpace的用户会访问像YouTube、Flickr或Photobucket这类多媒体、图片网站。而Facebook的访问者则会选Slide、YouTube和Flixter。两者不同在于,由于5%的Facebook大多是大学生,所以他们离开网站后选择教育类网站。最有趣的是这两个网站的传播方式。上周,有20%的人访问完Facebook就直奔MySpace而去,这个数字比一年前翻了一番。而访问完MySpace又去Facebook占总访问量的4.7%。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许多用户选择它们两个,而且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做了。大概这就是社交网络的瘾,网站越多服务越好,因为竞争使人进步。
瘾,特别是社交,能够让驱散寂寞,Facebook就是生活的充电器,把握着你和朋友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