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陈奕迅爱情转移羽泉黎明李亚鹏徐静蕾 |
分类: IT私生活 |
“一般!”小飞慵懒地仰着头看着我,“刚有的时候瘾比较大,一天怎么也整个百八十条短信,现在也就是一工具!”
“那手机有没有曾让你的情感波动特别大,甚至有时候按键读短信,都会心惊肉跳?生怕出现什么字眼会让你觉得心情down到谷底?”
“嗯,以前有,现在免疫了!”他的回答言不由衷,眼睛还闪动着一丝游移和不坚定。
“我觉得手机就像连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脐带,剪断的时候都很痛苦,但是意味着重生!”他赫然抬起头,冲我喷出一个圆滚滚的烟圈,像赞同,又像反对。
突然,铃音响起——是陈奕迅的《爱情转移》!迷蒙的雾中,小飞轻柔地对手机说了句:“宝贝……”进而,我们的谈话被他的幸福电话粥冲走,一去不回。
20年的蜂窝,从GSM到CDMA,从2G到3G,中国的移动通信在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一路狂奔,技术也从枯燥单音、XX和弦进入到彩铃时代,随着彩信、二维码、GPRS上网的普遍,手机越来越像一个绝色私房,装满了我们日益增长的、形形色色的欲望。
从 1987年开始,大哥大进入中国,那个砖头一般的东东就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最近,在北京的地铁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移动的哥们在使用“砖头”,还真有点返璞归真的范儿。当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手机这个潜伏十年的糖衣炮弹终于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每个人都幸福的中弹并不再担心会扯断电话线。人们听着羽泉唱着爱立信T191的广告歌《深呼吸》沉醉于技术的陷阱,看着《心在跳》中的黎明在滑雪遇难后用手机给女友报平安的场景,当然还有《将爱》中的李亚鹏傻了吧唧地拿着手机对着大海给徐静蕾听海的刻意煽情……
上大学那会儿还得靠电话卡,一般IP号码记得比谁都熟的,下手抢电话最猛,按键最快的肯定是煲电话粥高手。在那个迷迷糊糊晃晃悠悠的青葱岁月,一群惨绿青年每晚刷夜对着听筒倾诉衷肠,听着娇滴滴的声音在被窝里遐想,还不时配合地做出亲嘴的动作,并发出夸张的声响,在左邻右里怒目横眉时,放肆地露出幸福的味道,电话成了他们嚣张的武器。
至今也忘不了2002年“动感地带”在北京高校午夜放号时浩浩荡荡的排队场景,为了138100的码段集体参加到移动的品牌正规军当中,为“我的地盘”添砖加瓦的革命情怀让我想起当时那部红得发紫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手机短信的妖言惑众,那种病毒式传播今年还给海南香蕉摆了一道,然而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夏天,有多少段爱情都是靠手机成就的,困在一座城却让两颗心走得更近了,连防毒的口罩上都印着微笑,这是对战胜病毒的自信,更是对手机传情的肯定。当时,宿舍的一群哥们用手机刷夜,动辄一天几百条短信的壮举让人叹服,那时判断拇指族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手机的按键的磨损程度,同样报废最快的还有在烽火连天的CS点杀中退役的鼠标和键盘。
2004年,当冯小刚的《手机》横空出世之后,手机成了家庭危机的符号、代号和导火索,老婆们集体发掘老公的婚外恋与职场的地下情,直接导致社会信任链条的危机以及离婚率的火速飙升,营业厅到处排满了查通话记录的痴女怨妇,七嘴八舌、唠唠叨叨、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查岗、反特与对敌斗争经验。
你会因此怨恨手机在你和她的生活中做第三者么?你会因此放弃通过手机考验爱情忠诚度么?究竟是手机有鬼,还是心理有鬼呢?手机提供了我、你、他沟通的便利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了危机感。这种潜在的、一触即发的暗流一旦遭遇一见钟情的炽烈风暴就会形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海啸,摧枯拉朽地把爱情的根拔掉。
用手机谈恋爱、说分手,似乎已然成了我们这一代的家常便饭,不用搞那种假装崇高其实很庸俗的仪式,就像仇人一样想把对方生吞活剥还故意装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其实就是在自欺欺人。手机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带你替你解释辩白,替你掩饰心照不宣,替你收拾烂摊子,替你打理新圈子。当恋人闹翻,手机会变成异常凶恶的武器飞舞着朝你砸来,电光石火间你会发现轻薄手机100%有必要存在,因为这样肯定不会造成非战斗性减员或挂彩。当恋人喝好,手机总是充当被周瑜打的黄盖,甘愿用短信说着道歉,一遍一遍不眠不休,直到对方心怀敞开。当夫妻猜疑,手机会成为呈堂证供或是离婚大战的导火索,吃醋的小女会拼命地把电话簿的人、通话记录的时间还有你来我往的短信,当作宣泄怒火的出气筒,动不动就战争升级到鱼死网破,丢一句“全天下没有一个好男人”或者“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至理名言,然后悻悻地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吃醋的大男同样会被劈腿的女孩搞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起喝着芝华士、吃着牛排居然还得照顾夫人走马灯似的“档期安排”,仿佛周边那些见鲜血就生猛的型男都是供她享用、戏弄的玩物,自己也不过是手机里那个任人摆布的样子货傀儡,而且在电话簿里的名分肯定不是“老公”而是若干昵称(如“爱你的小狗狗”)。当你感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手机当道、霍乱无数的时候,赫然又发现了手机里的她和某男的视频,结果只能是渐行渐远、一拍两散。
其实,这不是手机的错,而是社会冲动的初期反应,基本上等同于道德遭遇新技术所呈现的排异或妊娠反应。手机,没有改变人性、破坏夫妻感情的罪,它顶多算帮凶,是倒具和手段的一种。反过来,如果没有手机,呼机不回下岗,登徒子还可以跟话务员打情骂俏,偶尔拨通体验一下声优带来的片刻欢愉与刺激,同时缓解因回call延迟所导致的形影相吊。但是自从有了手机,回不回成了礼貌问题,回得快慢成了亲疏问题。一个短信让人家等了你溜溜俩小时,你分明是不把人家放在眼里、搁在心上啊?要是再赶上声音甜美的“你所拨叫的用户正在通话中,请稍后再播”的挂电话,那就直接上纲上线到你纯粹是把人家耍着玩,紧接着一堆质问责骂深挖思想根源的短信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在你的收件箱里滋长,直到把它填紧塞满,一击即中,绝不含糊。除非你换号,玩人间蒸发。其实,手机并不是潘多拉,人之所以变得自欺欺人,可能在于环境而不是工具。当你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晒短信时,你或许正处于非常环境,这就增加了谎言的密度,降低了诚信,而且害人害己。所以,有的人释怀了看破了,然后就把手机丢在包里,扔在床上,有电话才看,不受它的管制和约束了。
20年,手机已经深深地插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撼山易,撼手机难!”,然而这个不速之客也在偷窥着我们的隐私,新加坡理工大学女生因性爱视频曝光而自杀、帕里斯希尔顿的明星电话簿泄露导致众叛亲离、民间的型男索女们才会有机会晃着闪亮挂坠的手机玩着彩信传情的烂漫。
假如再换成宿舍里抢手的电话、单位里防贼的电话和脏兮兮的公共电话,你还能衍生出这么多感觉么?本来,手机就是一种很私人的媒介,它不但能让你的感情触角伸向无限远,而且还能随时随地随身了解股市行情么,赚钱固然重要,但更多人更愿意用手机去了解情场动向。比如,跟一见钟情的姑娘套磁或者同单相思的对象捅破窗户,接着短信电话重点轰炸、专挑节日、没事找茬,直到她被折磨到白旗飘飘,就可以进行B计划。总之,是手机的牵线搭桥成就了多磨的好事。未来,如果手机有太阳能充电,那群寂寞男女还不得更加肆无忌惮地抱着它给lover或闺密大吐情话,非要把懵懵懂懂朦朦胧胧的小感觉培育成亚当夏娃,顺手采朵荷尔蒙之花。手机也随之于飘摇中汹涌、在试探中生猛,每每一串清脆的电话铃声,都能心跳、肝颤到不能自拔。
20年的手机进化说到底也是人的进化,当平信显得弥足珍贵,当陪伴要按时间计费,你有时候会分不清为什么技术在进步感情却在倒退,短信的醉与现实的嘴似乎不是那么对味。手机,延伸了你理想对象的范围,而真爱还得在现实中追,甭管是iPhone还是黑莓,多先进的手机没电也是白费,要想赢得那张甜甜嘴,首先还得把有限的话费投入到无线的为爱情服务当中去,才是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