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型计算机新潮电子郑钧三联 |
分类: 大牌点名 |
手里摆着一本《微型计算机》,号称“把握电脑硬件新技术的首选杂志”,定位就是“硬功夫”。百度一下身世,发现它是远望资讯旗下的6壮士之一,其他的还包括曾经在大一大二风靡俺们宿舍的《新潮电子》,以及《微型计算机·数字家庭》、《计算机应用文摘》、远望图书、PCShow网站一干乌合。
做东西做到旬刊,应该是被市场打退到边缘,之所以能撑这么久,估计也是吃定《新潮电子》的缘故。隶属科技部的喉舌,总有点行政能量,占点体制内的光儿,所以能活到现在。当然,这和川渝一贯良好的IT大环境分不开,有市场才不怕竞争,只要定位准就能赚钱。关键是它的卖点在哪里?硬件资讯的受众是谁?DIY玩
家?渠道商?这玩意了解不多。
身为编辑,职责所限只能拣内容说事。我拿的这一期就是从暑促开刀的。瞧瞧封面的震撼标题,隆重推出的是“读者调查”,有反馈有互动才有希望。在粉丝当道的时代,如何保住自己的消费群绝对是决胜的关键,以人为本啊!其他的测试啦、接触啦、拥抱啦,都是寻常套路。7页广告之后就是隆重揭晓的读者调查,调查数字就像选秀投票一样,数字都没说服力,但聊胜于无,之后3页都是各个获奖品牌,讨好厂商的招数没亮点。卷首语就tm流水账。然后,看到目录页,定价15元,优惠8.5元,拜托,什么年代了,176页的东西,值么?七大栏目毁誉参半:产品与评测、视线与观点、前沿地带、市场与消费、DIYer经验谈、硬派讲堂和电脑沙龙。
首先,产品与评测。情人节特别企划,当年我也做过,头脑风暴之后,我们的求新还是有点意思的,比推荐产品高了不知几个数量级。在新品速递方面,看惯了软文,反感之极,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受众的感受,如同放屁。不过他们自拍的清晰度还挺高的,说明相机不错。每篇文章都配作者照片,这就是互动,有点面对面的味道,毕竟是读图时代了,文章好长得帅才有粉丝啊。否则,光在哪里嚼舌根,人家只是按图索骥,搜搜感兴趣的小段落,提取干货,就丢在一边,谁管你什么杂志啊。但是三联却可以让我们记住王小峰、孟静、尚进等一批人,还是知名度作祟。他们靠文字取悦于人,但时代不同了,这年头不但要能写还得能秀,这才是娱乐精神。另外,三联那批人的尊容实在容易给读者留下恶感,特别是尚进之流,如同匪类,还是不看为上。
赫然看到一个标题“11款低价GeForce 7300 GT GDDR3版集体登台”,想到自己做过的PC导购——“PC T台之四小花旦”,就显得有人情味,比较符合改版摒弃技术自恋主义的要求。
穿越了十几页,看到不男不女的李宇春同学令人作呕的神舟广告,赶紧扯到“移动360”那一版,哎,不赖,还真有个亮点,叫“叶欢时间”。这一块和286提到的标准版非常相似,有很好的结构,有评测、有闲谈、有评论、有图片,我靠,简直TMD“四有新人”啊!真应了遥力那句话,从新闻纸到观点纸确实是周刊的出路。
下一篇《免费回收电脑一场作秀还是环保义举?》,虽然标题可能不太受飞猪待见(因为他不喜欢标题里面标点),但是我看这两个版还是比较有味道:第一,橙色背景的新闻链接,标明时效性;其次,内容分析后有本刊观点,字体的改变虽然是小细节却不可或缺;最后,论坛网友交流的部分更增添了话题性和争论点,有辩才好看。因为国人不好斗,守着四平八稳的中庸哲学,就显得和时代格格不入;但国人又偏偏喜欢看热闹,就像陈丹青说的,从美国回到中国,什么都一样,但是打架瞧热闹的那么多让他赫然发现回国的快感,那种熟悉可能有点劣根性的感同身受,管他呢,反正喜欢。因此,在坛子里看人骂战,特别是理性的人对垒,就比较有趣,但强国论坛那些骂日本人的网友除外,因为非理性的反日并不能彰显他们的爱国心,而是凸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是赤裸裸地发泄。
叶欢,这个名字乍一听总觉得像古龙小说中的多情浪子。他的主题策划《决战64位双核移动时代》虽然名字比较恶俗,但是灵活的排版还有色差,带来的是缤纷的阅读感,在页眉页脚上的标签,也显得有特别报道的范儿。其他什么新品坊、什么卖场都是枪稿,谈什么狗屁趋势简直就是撞到老大枪口上了。不过在产品欣赏的最后一篇,《接上就能用》讲免驱的还挺可口的。
中间的插页广告,尺寸的变化,还有折叠、缺角、留白等招数,都能让杂志变得丰满,三联搞过,挺好。市场与消费变成了讨好厂商的自留地。MC评测室就是黑白双色的了,估计是彩印成本太高,而且从网上扒的痕迹太重,重组精编,甚至有标题档遗风。视线与观点和前沿地带,太偏产业,老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特别策划,讲的是寒促装机的事,什么深度解析,都是装B。也许后面的优惠券有点用。还有那个求助热线,也是把大家对电脑的疑难杂症打包整理,这有点像百度知道,哎,谁让大家都有求知欲呢。
其中,有个环节还不错,叫做“讲述电脑城的故事”。是人,都爱听故事。我觉得如果以后的杂志里能有这样的故事性栏目,可以慢热并具有一定的粘性。市场传真和消费驿站都是资讯,但有读者的声音,就不再是独角戏。
DIYer经验谈,里面大开眼界、玩家论道、经验大家谈本身的栏目分类就不互斥,所以没啥想法。技术广角就太过专业,而且也非常小众。一本杂志,受众定位不清晰,搞大杂烩是非常危险的,攻其全身不如断其一指。硬派讲堂,还是新手上路的看图说话做的不错,有漫画,有安全守则,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出发,又是乐园,又是Q&A,又是Salon,又是物语,还真是英美法日的大集合啊。最后的优秀文章选登和优秀栏目揭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和读者建立良好互动的优势,如果是自欺欺人的花招,那就太贱了。
合上176页的杂志,五味杂陈,一夜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