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itkiller-麦柯
itkiller-麦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246
  • 关注人气:31,0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迅雷制造“硬”伤?

(2007-05-30 18:23:38)
标签:

pc

迅雷

bt

硬盘

p2p

p2sp

分类: 产品脱口秀
伤,还是不伤,这是个问题。在BT过气、迅雷当红、下载江湖大乱的时候,谁还会来关心那块硬盘呢?
迅雷制造“硬”伤?

借着“517世界电信日”的名头,北京网通把宽带ADSL提速到2M,包月费188元。虽然,大家并不相信世行关于“国内网费是国外10倍”的鬼话,但是每天花6块多上网的确不便宜!宽带“宽”了,费用高了,用来干啥呢?聊天太烦、游戏费眼,还是下载最划算!

 

P2SP=P2P 2.0
熬过了蜗牛般的Web下载,度过了P2P的蜜月期,终于等到了P2SP的中国货——迅雷。尽管游走在法律刀锋的边缘,尽管备受大小网站盗版侵权的谴责,但是必须承认,我行我素的迅雷还是给我们的硬盘喂了不少好东西。ADSL肥了,马上就用迅雷招呼上,白天黑夜吃定网线,好东东源源不断,怎一个爽字了得!问题是硬盘吃得那么猛,能受得了么!
虽然,有人抬出迅雷所使用的P2SP技术,想要和BT划清界限,但这个P2SP说白了就是P2P的升级版,它不但支持P2P技术,同时还通过多媒体检索数据库(也就是增加的那个“S”),把原本孤立的服务器资源和P2P资源整合到了一起。因此,如果说到伤硬盘,P2SP和P2P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

 

正方观点:硬盘很受伤用户要体谅
网友“原罪之心”认为,P2P软件伤硬盘是不争的事实。就拿P2P老大BT来说,那么高的下载速度怎么来的,还不是你下载文件的同时,也在为别人做嫁衣。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专家Benny用数字证明:当一个文件有N个人下载的时候,硬盘就要承受1次下载和N-1次上传(即你给别人提供的下载),如果有N×10或者N×100个人在同时下载,硬盘的负荷将大大增加,造成损坏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根据网友的集体控诉,对BT伤硬盘有三大指控:高温、重复读写、扇区断块。同样连累的,还有脱胎于BT的迅雷,谁让P2SP和P2P是本家呢?

迅雷制造“硬”伤?
第一个问题是温度,大家听着硬盘的叫声心里就嘀咕,再加上机箱发烫,更让人对于BT造高温的事实深信不疑。例如,网友“问题少年V”说,因为BT对硬盘的重复读写,产生高温,直接影响硬盘的寿命。下载人越多,读取硬盘的越多,消耗就越大。同时因为下载太多东西,使扇区的编排混乱,读写时要在不同扇区中跳来跳去,也会加速硬盘消耗。然而,网友“老师傅”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硬盘高温是因为硬盘高速转动,加上与空气磨擦而成,读写动作的发热量其实非常轻微。就算不使用BT,要是长期开着计算机运作,听歌、玩3D游戏,都一样会造成硬盘高温。而且硬盘的转速越快,温度越高,这是硬件本身的操作问题,与软件无关。因此,与其废掉BT不如改善机箱的通风状态还比较实际。
至于重复读写,有些网友形容,BT就像把一棵干柴,分成几段一起烧,重复读就等于要了硬盘的命。但网友“疑似陌生人”却认为,造成重复读写次数增加不能光怪BT,坏习惯对硬盘的消耗不会比用BT少。透过增加BT程序的读写缓冲,可以大大减少BT的读写次数,减少对硬盘的消耗。而改正不良的硬盘使用习惯更是可以增加硬盘的寿命。因此只要调节得当,BT的重复读写操作并不会大幅消耗硬盘生命的。
第三个指控是扇区断块。毋庸置疑,由于BT的先天特点,下载会产生很多断块,不过断块就是一个扇区纪录,对硬盘没影响。多断块会损害硬盘的原因,是每次执行某程序或档案时,要拼命搜不同的断块,从而造成速度减慢,增加CPU和磁头的工作量,间接消耗硬盘生命。

 

反方观点:伤硬盘是伪科学
针对网友诸多争议,记者采访了某IT机构资深评测师阿城,他为我们揭示了硬盘的秘密。假如你还认为磁头要和硬盘接触才能读数据的话,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硬盘,无论是IDE还是SCSI,采用的都是温彻思特技术,磁头在工作时呈飞行状态,并不与磁盘直接接触。磁头采取在盘片的着陆区接触式启停的方式,着陆区不存放任何数据,磁头在此区域启停,不存在损伤任何数据的问题。读取数据时,盘片高速旋转,由于对磁头运动采取了精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此时磁头处于离盘面数据区0.2~0.5微米高度的“飞行状态”。既不与盘面接触造成磨损,又能可靠地读取数据。磁头和数据区没接触自然不存在磨损的问题。

迅雷制造“硬”伤?
其次,一开机硬盘就处于旋转状态,主轴电机的旋转可以达到每分钟5400转或者7200转,这和你是否使用FLASHGET或者ED都没有关系,只要一通电,它们就在转。它们的磨损也和软件无关。再次,寻道电机控制下的磁头的运动,是左右来回移动的,而且幅度很小,从盘片的最内层(着陆区)启动,慢慢移动到最外层,再慢慢移动回来,一个磁道一个磁道来寻找数据。不会有什么大规模跳跃。所以它的磨损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那么,被大家诟病的高温热量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是主轴电机和寻道伺服电机的旋转,硬盘的温度主要是因为这个。而硬盘在磁头读写数据时,马达的发热量也是重要因素。硬盘的读操作,是盘片上磁场的变化影响到磁头的电阻值,这个过程中盘片不会发热,磁头倒是因为电流发生变化,所以会有一点热量产生。写操作呢?正好反过来,通过磁头的电流强度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到盘片上的磁场,这一过程因为用到电磁感应,所以磁头发热量较大。但是盘片本身是不会发热的,因为盘片上的永磁体是冷性的,不会因为磁场变化而发热。
但是总的来说,磁头的发热量和前面两个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了。总之,硬盘会因为环境不好和保养不当而影响寿命,但是这绝对不是软件的错。

 

尾声
BT也好,迅雷也好,电驴也好,它们虽然对硬盘的读写频繁,但是还不至于比你一般玩游戏一般听歌对硬盘伤害大。说得明白点,它们对硬盘的所谓耗损其实可以忽略不记。不要因为看见硬盘灯猛闪,就在那里瞎担心。硬盘有一个参数叫做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英文简写是MTBF。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差不多三五年吧。这个连续无故障时间,大家可以自己除一下,看看是多少年。

迅雷制造“硬”伤?
下载就像个无底洞,关键还看你的硬盘怎么用!虽然这年头硬盘的价格一直在掉,换一个也很easy,但是“突然死亡”的硬盘带走的可能不光是数据,可能还有你珍藏的记忆,还是小心点儿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