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应有适度的“留白”

(2009-03-02 18:51:41)
标签:

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留白

 课堂教学应有适度的“留白”

 

 

 

课堂教学应有适度的“留白”

 

 

 近日接连听了小学四、五年级十几位老师的随堂课,在为老师们努力更新课改意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课堂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许多老师还是习惯把一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有的甚至下课铃响后还照样争分夺秒滔滔不绝的讲着,完全顾不得学生的感受。看着苦口婆心的老师和心神不宁的学生,我真的感到有些疑惑——一节课40分钟有必要安排得如此充分吗?

 不禁想起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历代中国画家对“留白”的使用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巧妙的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营造出气韵生动,“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视觉感受。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这是“留白”的艺术。

 道不同而理同。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也需要适度的留白。

 就教学内容来说,适当的精简就是“留白”。

 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教师要通过怎样的讲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事先都要做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过多,教师讲起来仓促急躁,学生听过后难免“水过地皮干”,或者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的课堂就收效甚微了。我听的其中一节语文课就是这样。老师检查、指导学生做单元测试题,为了赶在40分钟内讲完十道大题,老师在匆忙讲解每道题后等不及学生细致的纠错就又赶着往下进行,即使如此“马不停蹄”,到底也是下课后拉堂4分钟才把十道题讲完,课后我看了七、八个学生的书本,有些错题依然摆在那儿。问了阅读题中的几个难点,有些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没记住。”或者“不知道”。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怎么能开启学生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如果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能不说的不说,重点难点认真讲、仔细讲,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会应该学习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心里仔细地揣摩、理解、记忆、领悟,不是更好吗?

 就教学时间来说,疏密有致就是“留白”。

 有节英语课,教学单词。教学程序安排得极有条理,老师也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告诉我们:这节课的任务顺利完成。我看了表,离下课还有7分钟。正在我想着老师该鼓励学生认真练习书写单词、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时候,老师却紧接着讲起了句型。7分钟学完句型显然是紧张又不科学的,结果原本成功的一节课给这大容量、低效率的7分钟破坏了。真正是“画蛇添足”啊!课后我同老师谈起这7分钟的安排,老师不无委屈的说:“想着白白浪费7分钟不学新知识多可惜啊!”我啼笑皆非。怎么会是白白浪费呢?给课堂适时的留白,认真指导学生书写,让学生从容的写好每一个字母,不也是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吗?另外,每节课适当留一点时间,作为老师,可以反思这节课的成功或者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思考有待改进的地方;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学会了什么?或者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怎样才能表现得更出色......如果师生都将“反思”作为一种常态,我们的教学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课堂提问来说,适时的等待更是一种“留白”。

 有时听见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沉默无语,一潭死水,但仔细想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往往是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压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有位美国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等待3秒,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等,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安静的思考时间。课堂提问的留白,不是教学流程的断流,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是笔断意连式的意味深长。

 总之,一节好课,其实也应该如一副绝妙传神的画——既有浓墨淡彩、栩栩如生的刻画,又有铺排得当、意味悠远的“留白”。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国画中的营养,将“留白”艺术借鉴到课堂中去,给课堂教学新的思路和启迪,设计出更加精彩、科学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