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赋史论稿》后记
(2023-03-24 19:30:10)每天身处大海中。波光粼粼的大海,狂风暴雨的大海,霞光万道的大海,月随船走的大海,会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会觉得自己身处社会的边缘。所以有时候也写几篇与海洋有关的小说和散文之类,成了一个所谓的“作家”。我想,那么古人呢?他们站在高山之巅观望大海,或者航行横渡大海,或者被发配贬谪大海,他们是如何看待大海和理解大海的呢?是如何描述大海和向大海寄寓抒情的呢?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就一直在做这件事:从各种典籍中,搜集整理与海洋有关的文学和历史文献,分析其中包含的审美信息和海洋人文价值,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选》(2006)、《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2012)和《中国古代涉海叙事与海洋人文思想研究》(2020)等四五部专、编著,还发表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等十数篇相关论文。并于2019年以《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史》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现已结题,成果也已经出版。
有关海赋的问题,也是我研究海洋文学和文化时予以高度关注的。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史》中,我分析了其中几篇代表性作品,但还远远没有展开。这本《中国海赋史论稿》算是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海赋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是比较艰苦的。一方面,至今还未有专门的海赋文献整理出版可以借鉴利用;另一方面,正因为绝大多数海赋文献未经整理,所以要奔赴各地大图书馆,在各种大小类书和作家专集中搜集,已然有“大海捞针”之感。就算搜集到了,还需要对这些处于“原始状态”的文献进行断句、标点,还需要利用各种版本进行文字校核。有些资料的文字非常小,尤其是《赋海大观》,每本书只有手掌那么大,每个字细如米粒,需要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然后再一一输入电脑。坐在古色古香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小房间里,往往一整天时间,才能完成一二篇海赋作品的文献整理工作。
工作虽然艰苦,但是我却也乐在其中。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前人还没有好好做过的事情。这本《中国海赋史论稿》就是我“乐”之所得。但是由于我自己对于赋学理解和研究粗浅,对于中国海洋类文学的研究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建立一套话语体系的程度,因此该书存在的问题必然很多,恳请各位大家不吝赐教。如果有我遗漏的海赋作品(这是肯定存在的),也恳请各位同道指点,以臻完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