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六横(8.19-24)
(2022-08-24 05:56:50)
前几天在洋山岛真正体会了一下民宿——宿在民间。与民宿主人一家一起吃饭,聊天。我也乘机进行渔俗文化方面的一些调研。洋山盛产海蜇,今年又是海蜇大发。我走在海边大道上,经常看到一车车(货运电瓶车)满载一桶桶刚捕捞上来的海蜇飞驰而过。它们肯定被运到加工厂去进行头矾处理了。
洋山回来已经两天。赶紧进办公室处理杂务。一是将统稿后的稿子发给了当事者;二是从教务系统调出课程表,发现这学期又有三次课都被排在第一节课,这意味着每周三次我要起早出门。其中一次是长峙岛,六点钟就要出门去赶第一班公交。希望今年冬天不要太冷。
洋山回来当天晚上,接到中文系主任电话,说Z博士又像上学期一样,本来排好的课,以种种理由推掉了。这样,我的文学理论课,从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要上大课了。也就是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的那种大课。我已经多年没有上过大课,看来这次真的需要在脖子上挂一个话筒了。老年导游那种样子。
由于教学计划已经修订,需要重写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其中有一门“现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我从未听说过,更没有上过课,大纲的任务挂在我名下。经我提出,终于可以不写了。
昨天(23日)接到市文史馆电话,说省里有一个什么“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组要来岛城调研,要我参加明天的座谈。想起多年前我曾经在天津《城市》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城市文化研究的论文,还发表在“城市规划”栏目下。我准备就以它为基础,随便谈几句。因为岛城的城市面貌已经是这个样子,谈也没有用的。
晚上回家吃饭,边喝啤酒,边看手机上推送的各种文章,发现“岛上的日子”又有新作了。我已经看过几篇,觉得写得很好,于是就在圈里转发了,还感叹说岛城民间写作高手真的很多,可惜我不知作者是谁。结果得到了朋友们的许多告知,原来作者不是一个,而且一群。他们共同使用一个公众号。
这群人全都是六横岛人。职业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是在文化系统工作的,更没有什么协会会员的头衔,也从不参加文学活动。
我稍微一想,发现从六横岛上出来的能写写的,而且斗写得很好的作者,还真不少。
记得林局说过,黄龙岛上出理科生,尤其是数学学得好。我想,那么六横岛上出文人,文科发达。但是这些人似乎高考都不怎么样,看来写作是天赋,好像不是六横中学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