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海上到餐桌,舟山的千年妩媚

(2022-07-11 09:53:14)

端到餐桌上的第一批舟山鱼,叫“洋山鱼”。这是明清渔民们对于大黄鱼的传统叫法。大黄鱼金光闪闪,形态秀美,非常妩媚,有“海鲜皇后”之誉。之前书面上它被记载为鯮鱼鯼鱼,南宋的笔记作家称其为石首鱼。但是舟山人都称呼它们为大黄鱼。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响响亮亮,洋溢出舟山人对它们的深厚情感和作为“四大海洋经济鱼之首”的自豪。

洋山在舟山本岛的西北角。如果把本岛、洋山和嵊泗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洋山就是最西边的那个角,位于长江入海口不远。最先食用洋山鱼的是吴王阖闾和他的海军。吴王和越王率军在洋山海面发生大战,这是有史记载的。但是《吴郡志》对于吴王海军用大黄鱼作军粮的描述,信不信就由你自己决定了。故事说两军对阵海上月余,不分胜负,而吴军的军粮断绝了。吴王向海祈祷,话音刚落,只见“水上金色逼海而来”,这就是大黄鱼的鱼群到来了。吴军顿时饱餐了一顿,吃不完,还晒成了大黄鱼鲞。

任何传说总是有真实为基础。洋山海域的确是大黄鱼的第一个渔场,南宋开始,大批江浙渔民来此捕捞大黄鱼,叫做“打洋山”,捕捞起来的大黄鱼,就叫做“洋山鱼”。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消失。龚晶晶为撰述《追鱼:岱衢族大黄鱼的前世今生》一书去采访老渔民,老渔民就把去舟山渔场捕捞大黄鱼称作“打洋山”,尽管这个时候的大黄鱼渔场,早已经从洋山海域转移到了岱衢洋渔场了。

有意思的是,位于东海渔场四大经济鱼第二名的小黄鱼,其最早的渔场,也是在洋山海域。那是晚清时期的事情了。据说晚清实业家张骞,从德国购得一艘渔轮,这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渔轮,为了测试性能和掌握技能,张骞派人驾船在上海金山卫也就是嵊泗洋山西面撒了一网,结果竟然是满满一网金灿灿的小黄鱼,多得网都要被撑破了。

大黄鱼小黄鱼齐齐汇聚洋山海,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是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入海口,奔腾不息的江水,不但带来了丰富的饵料,而且还大大淡化了海水的盐分,成为鱼类觅食和繁殖的最佳场所之一。

从洋山渔场到嵊山渔场、岱衢洋渔场、中街山渔场等大型渔场,再到大戢渔场、浪岗渔场等区域性渔场,以大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为代表的鲜美肥厚的各色海洋鱼类,从此源源不绝地涌上舟山、浙江、华东地区、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而舟山三疣梭子蟹、舟山带鱼、舟山岱衢族大黄鱼等海鲜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先后获得,更使舟山海鲜名扬天下,身价不菲。

是的,千百年来,无论你有无发现,舟山海鲜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发现”的人,也就是“寻鲜人”,自然就成了“从海上到餐桌”历程的关键因素。根据志书记载,陪伴着“洋山鱼”而来的第一批职业渔民,最早都在毗邻渔场最近的小洋山岛上定居。而季节性渔民,则随着不同渔汛而来去自如。流传于嵊泗黄龙岛上的那句“清明上山,夏至进关”谚语,生动地书写了来自镇海澥浦等地的渔民,在清明时节上黄龙岛从事墨鱼捕捞等作业,到了夏至来临,就带着墨鱼干进镇海关回家的“春汛”情景。

舟山渔场是如此广袤,这些“寻鲜人”如星星散布于大海中各显神通。他们“寻鲜”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机动性撒网围捕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定点张网作业,一些颇具舟山特色的“寻鲜”方法,也值得一说。譬如“礁石边捋墨鱼法”,俗称乌贼的墨鱼喜欢在夜里的礁石边交配繁殖,渔民们无需下海,只需要在一根长竹竿上装上三角形小渔网,站在礁石上沿石壁往上捋拉,就能捞上许多乌贼。“壁下夜猫洞,乌贼夜夜拢”的渔谚,描述的正是这种喜剧性场景。又譬如“敲罟作业法”,这是福建渔民传到舟山渔场专门捕捞大黄鱼的方法。因大黄鱼头上有一块“小石子”,经不住敲打等传来的声音的刺激而会上浮死亡,渔民们就通过“敲罟”来震晕它们上浮而伸手可捞。当然这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捕捞法,后来被政府明令禁止。而舟山渔民的“听歌捕捞法”,就优雅又诗意多了。这也是专门适用于捕捞大黄鱼的。在桃花盛开的繁殖季节,大黄鱼“排海而来”,它们活动于离海面很近的地方,发出悦耳悠扬的“咕咕”的叫声,渔民们在岛上伏地耳听,听到这种声音后就知道大黄鱼的鱼群来临了,就可以驾船下海前去捕捞了。

是啊,海洋“寻鲜”活动虽然风险重重艰难辛苦,但有时候也不乏这种“听歌而捕”的美好时光,而披星戴月观日出送晚霞的海上经历,也可以让人流连忘返,繁重的劳动就这样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海上的妩媚。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寻鲜人”,纷纷从宁波、镇海、温岭、温州等,甚至还有福建和江苏等地,涌入“寻鲜人”的队伍。他们“逐鱼”而居,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海上部落”性质的多个自然渔村。这个“部落”,往往就是“海洋移民部落”,最早的居民和临时居民,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而一些“部落”的痕迹,现在还时隐时现。譬如在嵊泗的花鸟岛上,至今还有一个彼此只讲“温州话”的“温州部落”存在。这样的“温州部落”,据说在壁下和它旁边的“夜猫洞”岛,也保留至今。

不同移民部落的聚居和相互交融,后来就发展成为具有城镇性质的著名渔港。位于本岛东端的沈家门和处于“东海尽山”的嵊山渔港,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内洋和外洋渔港。

沈家门渔港的最初居民也是十几家渔民,而且从北宋时代就来到此地了。这在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有明确记载。当然形成渔港,主要还是明清尤其是清康熙年间海禁结束大批渔民涌入舟山捕鱼开始。“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它写的虽然是“衢港渔火”的美丽,但何尝不是沈家门渔港的妩媚写照?

而嵊山渔港,则随着嵊山渔场的形成而形成,据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记载,明嘉靖年间,渔汛季节,嵊山渔港人数“已不啻万计”。清代民国时期也十分兴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万船云集,多个地方都在那里建立了“渔业指挥部”。

而今东海依旧,渔场渐去,大黄鱼的咕咕声更是久已不闻。许多“寻鲜人”的眼光开始投向太平洋等远洋渔业。但是“舟山海鲜”不可能消失,目前一场规模空前的“舟山渔场恢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除了一年又一年大规模的“鱼苗增值放流”,各类“人工鱼礁”等适合鱼类繁殖生长的海洋渔业环境再生工程也在中街山列岛等海域大面积推开。

当然,也有许多的“寻鲜人”,开始从“寻鲜”转向“养鲜”。以嵊泗枸杞的贻贝养殖和岱山、嵊泗、普陀等地的大黄鱼深水养殖为代表的“海上牧场”,正远远不断地向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海鲜”形态。舟山人“从海上到餐桌”的旅程和妩媚,不但不会停顿,反而更加丰富更加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