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发展史(1)
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
词起源于隋。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
(未完待续)
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鱖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词的发展史(2) 
二, 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
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
“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
“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
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科举取仕的规模, 建立了庞大的文职官僚体系。当时达官贵人蓄养家妓, 文酒雅集之风盛行。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由于政局稳定, 生产力也迅速发展, 都市经济欣欣向荣。 于是, 柳陌花巷、茶坊酒肆中, 新声巧笑, 按管调弦成为风尚。 于是, 贵族词和市民词共同推动宋词达到极盛。但两股力量的艺术旨趣、创作面貌有很大的差别。
贵族得益较早, 代表人物是宋仁宗时期的晏殊、欧阳修。 他们官至宰辅, 词作反应士大夫阶层的闲适自得的生活。 词调以小令为主, 延承南唐冯延巳的词风, 辞笔清丽, 气度娴雅, 言情缠绵。 晏殊的七子晏几道,(和晏殊并陈“二晏”)由于他的背景由贵公子降为寒士, 其词沧桑沉痛。
附: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月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社会劳动积累的过程, 市民词渐渐起步。 代表人物是柳永。 他一生漂泊, 沉沦下僚, 社会地位不高, 接近民众, 语言俚俗家常。 柳词多描写都市风光, 羁旅情怀, 坊曲欢爱。他精通音律, 和民间乐工歌妓密切合作, 创制了许多新腔。他把六朝、隋唐的小赋技法引入词的领域, 把之前的词多小令的习惯改变成大量的慢词。 词的篇幅拉长, 容量加大, 层层铺叙, 处处渲染, 淋漓酣畅。柳词一时间成了“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虽然词到柳永发生了一次转变, 但这转变只是翻新音乐外壳, 内容上还是“艳科”, 所以从大的划分, 还是把他们全部划分到“婉约派”。
附: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婉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是北宋晚期的周邦彦。他是徽宗时期主管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的高官, 名诗人, 名赋家, 大音乐家, 高级乐官。 他在继承柳词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婉约派的艺术形式。 首先, 柳词流传民间, 口耳相传, 出入甚多。 周整理规范, 规律定型。 其次, 周的歌词字声更加规范,音律繁复多变, 歌唱时更加美妙。 第三, 周词比柳永刻意创作出新, 制造曲折回旋, 章法变化及至。 他是北宋婉约派集大成的一代典范。 
附: 瑞龙吟(周邦彦)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 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 定巢燕子, 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 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 障风映袖, 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 访邻寻里, 同时歌舞。 惟有旧家秋娘, 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 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 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 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 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 一帘风絮。
   
四, 词的巅峰时代-- 北宋(二)
和婉约派相对的是豪放派。  豪放其实在敦煌民间词中本属常见, 但到了唐, 五代和北宋前期都被淹没在婉约声中。 豪放派的发轫, 应追溯到与晏, 欧, 柳同时的范仲淹。 范出身贫寒, 贵不忘本, 有“先天下之优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曾率军抗西夏, 后又主持新政。 词多写边塞风光, 军旅生涯。北宋的王安石的词风, 也刚健亢爽, 豪杰英武。并主张打破“诗言志, 词言情”的题材分工, 提出解放词体, 松开束缚豪放词的音乐枷锁。苏轼把词当成句读不葺的新体诗, 他在词里怀古伤今, 论史谈玄。 做到“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是豪放派的奠基人。至于苏轼的学生, 象晁补之, 黄庭坚也是随着其师的作风。 而秦观, 却却只顾自己走自己的婉约之风。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发展史
(5) 词的巅峰时代-- 南宋的豪放派
自北宋末年起, 宋金之间的战争就体现了宋的腐败和孱弱。 金终于吞并了中原, 徽、钦被虏, 高宗南渡, 北宋灭亡, 南宋成立。 南宋前期是剑和火, 血和泪, 恨和仇的时代, 国家危亡, 民族耻辱, 人民苦难让所有有正义的人摒弃了浅斟低唱, 全部集合到苏轼的旗下, 高歌北伐。 天平急剧向“豪放派” 倾斜。最早的爱国词人包括李纲和岳飞, 站在抗金斗争最前列的著名将相。 李纲的咏词其实是送呈御览的奏章。 他借古讽今, 鼓励君王亲征。 岳飞的词仅存三首, 但字字珠玑, 尤其是“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气吞山河, 教育鼓舞无数后人。 
满江红 岳飞 (也是我学的第一首词, 珍爱至今)怒发冲冠, 凭栏处, 萧萧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之后的张元翰和张孝祥, 史称“二张”, 是南宋爱国词人中成绩突出的两位。 他们不怕株连, 创作了一些谴责委屈求和, 指责投降的词作。爱国词潮到了辛弃疾, 上升到了高潮。 辛出生于北方沦陷区, 青年时便组织义军抗金, 但南归后不得朝廷信用, 屡官屡罢, 北伐宏图蹉跎成空, 一腔忠愤尽托于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他的豪情壮志被朝廷压抑后一触即发, 击筑悲歌, 揭喉高歌, 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 他的雄奇奔放之笔, 不但词的句度束缚不住, 连苏轼的“以诗为词” 也过于保守, 于是他解放词体, 以文为词。 又由于他是北方来的, 备受猜忌, 他很多情感只能通过典故吐露。 辛的词中大量用生典僻典, 是他的一大特色。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千古江山, 英雄难觅, 孙仲谋处。 舞谢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与辛弃疾同期的爱国词人, 长者有陆游, 平辈有陈亮, 后者刘过, 都留下了痛快淋漓, 横放肆虐的作品。 
南宋后期的豪放派, 比较出色的是刘克庄和陈人杰。 刘词风近辛弃疾, 告诫官军不要滥杀被逼造反的百姓, 批评朝廷猜忌敌视抗金义军的态度等, 正气浩然。 陈的词锋芒毕露, 在杭州丰乐楼壁上书“ 扶起仲谋, 唤回玄德, 笑杀景升豚犬儿!” 真是咄咄逼人, 有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的气象。
南迁150年后, 宋为元所灭。 元军的刀斧可以洗劫城市, 却封不住词人的歌喉。 在徐徐降落的大幕下, 不同经历, 不同流派, 不同气质的词人, 同台演完了宋词上的最后一出悲剧。 期间的名家有: 文天祥, 周密, 张炎等等。
   
词的发展史 (6)南宋词- 婉约派
北宋末期和南宋前期的著名婉约派词人只有一个, 那就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她的词分前后两个阶段。 早在徽宗时, 她的真正属于女性的爱情词, 以她的缠绵悱恻卓然成家。她的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 李清照写了一系列的闺怨词。 但她的《漱玉集》中的最高成就, 还是在她南渡以后她的后期作品中。 那时的她国破家亡, 她流落天涯、孤苦无告时的倾诉, 涵盖了当时千千万万北方难民的遭遇。
一剪梅(李清照, 前期)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声声慢 ( 李清照, 后期)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北方国土的丧失, 对爱国志士而言是痛心疾首, 但妥协的南宋小朝廷只顾享受屈辱换来的苟安, 以新都临安为安乐窝饮甘啖肥。 在这种环境下, 在南宋的中后期出现了婉约派的两大词人-- 姜夔和吴文英。他们都精通音律, 创作了新腔。 姜夔年长, 曾到过边城扬州并和辛弃疾交好, 为人孤傲。 而吴文英长于南宋晚期, 足未出江浙, 于豪门中的应酬之作较多。因此两人的词风有很大差别。
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南宋晚期, 不少文人雅士学姜夔和吴文英蔚然成风。 周密和张炎较为有名。在宋亡之后, 也有一些沧桑之作。
宋亡之后, 词便徐徐落下帷幕。 但他给以后的元曲和明清小说, 输送了很多有机养分, 给后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跋: 终于把这个论题写完了。 词是我偏爱的, 每每读到好的词, 总会感叹: 古人怎么能有这么好驾驭文字的能力, 把文字使用得如此淋漓尽至。在写这个话题时, 一次和一个网友MSN聊起, 我们都很担忧: 如此瑰丽的国宝, 以后怎么让我们的孩子们去领悟, 去享受, 尤其是到了温哥华以后。 希望, 中文能发展得越来越昌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