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存者偏差:事非经历不知难

(2022-04-24 15:27:20)
标签:

教育培训

分类: 经典文章
姚日来/文

今年清明期间,参加了一次缅怀英烈扫墓活动。

由于参加人员层次高,组织者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最后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活动。

活动结束后,大家进行了很愉快地交流和畅谈。

 

组织者无意中说到一件事情,为了此次活动,提前到此地踩点、彩排和演练,对各种可能进行场景预设,等等。

可是,大家对组织者的表达并没有太大关注,似乎并认为这件事情有多难。

 

笔者在旁边聆听之后,很是理解地说:“很多事情,当我们感受一次活动顺顺当当进行,没有任何纰漏的时候,其实,背后组织者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汗水,但这往往是不为人知的。”

 

真正能做事的人,达到“你做事,我放心”。

 

现实中,做事会有不同层次能力表现:

 

n  第一层次:目标讲清楚就够了。

n  第二层次:目标讲清楚,同时需要把做事的方法讲清楚。

n  第三层次:目标讲清楚,同时需要把做事的方法讲清楚、做事过程中的关键点讲清楚

n  第四层次:目标讲清楚,同时需要把做事的方法讲清楚、做事过程中的关键点讲清楚,而且还需要在过程中关键点不断跟踪才能做好。

 

对于管理者而言,不管困难的事情,还是简单的事情,交给第一个层次能力的员工,目标讲清楚了,事情就办好了,自然喜欢。

但这个层次的员工人数确实太少了,也不容易找到。

 

同样一件事情,交代给不同的人去做,虽然最后看似都完成了,但过程和实际结果完全不同。有的人,在做的过程中,不是这个有问题,就是那里出纰漏;或者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问题出现,后果严重,让管理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去救火,甚至吃力不讨好。

 

假如这个时候,作为管理者,没有亲自亲身经历这些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幻觉,就会存在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看到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却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同样,现实管理中,也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因为事情已经过去,果虽然很好,却很少人清楚,整个过程的酸甜苦辣咸,甚至理解为这件事情本身就不难。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记得笔者组织一次中层干部系列培训,对培训模式进行全面创新,与以往培训方式、方法完全不同,突出“管理者就是培训师,教就是最好的学习”的培训新理念,翻转培训课堂,通过“教“的形式,结合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案例,让学员提前准备课件,制作学习手册,主动深入思考,迫使理解知识本质,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任何一次创新,都是一次负重前行;任何一次改进,都是一次蝶变突破。

作为组织方,前期准备周期很长,困难很多,没有经历的人,是不清楚,更难理解。

 

举一个例子。按照正常程序,领导前来做开班动员讲话,合影留念后就离开。可是,这次高层领导合影留念后,听了组织者介绍,培训模式完全创新,翻转培训课堂,就想留下来听一下课,探其究竟。

到了课堂,高层领导听了企业中层干部现场授课,效果确实不错,极力表扬了组织者。

 

这个时候,整个组织看似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差错,效果也很好,好像这件事情也不难。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时候,你去问组织方,他们一定会说:“上帝啊。如果没有提前想到领导可能会来听课这个环节,今天的结果将会是怎样打自己的脸啊。”

 

原来,组织方安排每个学员按照知识点备课。因为是举办第一期,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再加整个过程设计培训合同项目谈判和培训过程组织同步进行,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安排学员提交课件是星期四,但有些学员并没有按时上交。直至星期六才交齐。可隔两天后,下一星期一就要开班授课。组织方突然想起,万一领导合影留念后留下来听课,怎么办?于是,查看第一天授课第一个授课学员的课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惊吓出一身冷汗。这哪里是按照知识点准备的课件,完全是网络下载东拼西凑的课件,甚至有的格式都没有对齐,字体乱七八糟。

 

组织方花费了整个周末两天时间,全面查看了所有30多个学员课件,有两个课件是下载的,其余学员课件都做的挺好。可偏偏第一个授课学员的课件是两个最差之一。

 

这件事情,完全验证了墨菲定律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正如组织方批评这位学员那样,假如没有跟进,高层领导听完你的授课,你是什么感受?作为组织方,组织方是什么感受?

 

可以肯定地说,高层领导不仅对此次培训创新工作的否定,甚至一切工作不要说想取得一定成绩,可能一切都会归零。

 

后果严重性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组织方早有提前计划,提出解决方案。提前安排课件认真准备,效果不多的学员进行顺序调整,提前授课。

 

才有了合影结束后,高层领导听了企业中层干部现场授课,效果确实不错,极力表扬了组织者的这种结果。

 

可这个过程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大家看到的只是,不错。是非经历不知难。

 

那么,作为管理者,如何理解“幸存者偏差”现象呢?

 

对于那些敢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敢于主动承担从未做过某件事情的员工,如果一次性都能做好,一定要记住心上,表达在口上,大力表扬和鼓励。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事情不难。

 

同样,那些敢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敢于主动承担从未做过某件事情的员工,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好,产生一些问题,一定要以鼓励的态度去看待。毕竟,人的能力层次是不同的,不能完全按照第一层次员工去要求所有员工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