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促进成长
(2013-05-01 15:51:18)
标签:
姚日来小孩教育 |
分类: 个人日志 |
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姓名姚日来,是姚**的爸爸。很荣幸作为家长代表之一到这讲台上与大家分享。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环境促进成长》。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第一次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在小的时候,自己还不是很懂这些《孟母三迁》的道理,等自己长大,后来为人之父母,慢慢明白了其中道理,那就是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以下,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说一些不成熟的感悟:
良好的学校环境是促进成长的根本
孟母三迁故事,讲的就是大环境。用我们玉溪话讲,是否可以这样讲述“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鬼神。”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小孩能够在玉溪一小读书,那可是这个城市多少人羡慕的小学。更主要的是,学校具有110多年历史,形成了“素质教育,引领成长”的思想文化,在“快乐童年,成就未来”的理念文化熏陶下,我们小孩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
记得第一次家长学校课堂上,杨校长给各位家长亲自辅导,讲述了这样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而不是把放假时间排得满满的。”“培养习惯,习惯影响一生。”
我当时就想,有如此先进的理念文化,我们小孩的成长有了良好成长大环境,一定会茁壮成长的。
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促进成长的关键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小孩能够在(3)班就读。首先,我们有负责任、关心小孩 成长的老师。记得有一天下午,去接小孩 ,在学校门口遇到班主任李老师。我上前向李老师打招呼,自我介绍后,李老师就很关心地说:“姚祉羽进步很快,如果数学再细心一点就更好了。”我当时很是感动,毕竟一个班级学生那么多,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了解到位,何况是路上碰到,就能讲出自己小孩的注意事项呢。我们班的老师做到了,实在不容易。其次,我们有热心、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从开学到至今,我们家长都能亲自来开家长会,座无虚席,这很不容易。同时,我也是我们班级QQ群的一员,虽然我发言不多,属于典型的潜水大户,但我还是经常看。家长们互相帮助,互相提问,互相促进,实在热闹。不过,我也得到了实惠。一次小孩回来之后,发现数学书本不见了,很是着急。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级的QQ群,在上面发布了一条信息:“小孩数学课本不见了,请各位家长看看有没有哪位小朋友拿错了?”之后,有十几条回复,都说让小孩看看有没有拿错了。我很是激动,毕竟,有这样互相帮助的家长朋友,我们班一定会好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促进成长的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那么,环境怎么营造呢?这个道理谁都懂,也有很多的版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当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也是一个道理。
在这儿,我谈谈对小孩学习的一些认识。
我在企业做培训的时候,针对成人学习,经常提到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那么,什么是最近发展水平呢?具体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其实,家庭教育也可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让小孩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我们怎样应用这个理论呢?
我们都希望成长。其实,我的理解,成长就是能够不断独立做事情。家长往往有一个悖论,那就是,孩子不独立做事,感觉长不大。太独立做事,可能又说,翅膀硬了,不听话了。其实,做小孩也不容易,你说,这个度怎么把握,至少我长这么大,都为人之父母了,至今对我们的父母汇报事情,都是不好把握的。
记得小孩三四岁的时候,在东风广场玩。她想买美羊羊气球。我就跟小孩妈妈说,给她两块钱,自己去买。
为什么我喊她去买呢?因为,这个她是能做到的,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害怕。
小孩妈妈给了小孩两块钱,小孩一开始很积极,就走向卖气球的地方,距离不到三米,停住了,不动。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看着,她站着。过了两分钟,她又向前挪了一点,并回头看我们。我们用鼓励的动作,永远暗示,过去买。小孩很犹豫,站在那儿,还是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有人买气球,她很羡慕,又向卖气球的人靠近一点,但是还是间隔一段距离。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很着急?是不是有亲自过去买气球的冲动呢?我想,这个时候,千万别做出这样的冲动,否则,前面就是前功尽弃。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在哪里,不断鼓励。
足足过了半个小时,小孩终于走到卖气球人的面前,鼓足勇气,买了气球。
当小孩买到气球,我当时看到她有如获释怀,非常具有成就感的感觉。一边跑,一边挥舞着气球向我们飞奔而来。同样,我们也冲过去,把她抱起来挥着,赞美地说到:“女儿长大了,可以自己买东西咯。”
更为关键的是,小孩虽然只是坚持迈向了三米距离,但成长的是一大截。
自此,小孩的独立性,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在后来的日子,小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到服务台拿塑料袋,买菜,已经是不成问题,而且都会主动去做这样的事情。可以喊来跑腿使使了。
小孩的成长,验证了一个观点,劳动培养自信。让小孩亲自做事情,不断劳动,更有溢于成长。
谈一点困惑
现在,我最大的困惑是,小孩马上进入青春期,很多行为已经发生变化。这个时代与我们小的时候成长时代迥然不同,差别很大。如果我们还是用我们小的方式教育,我想,效果不会很理想。记得小的时候,你叫小孩向东,她向东,叫她向西,她向西。三岁之后,你叫她向东,她向东,你叫她向西,她还是向东。读小学的时候,你叫她向东,她会问,为什么向东,与你争论,与你辩论。我想,等到青春期的时候,你叫她向东,她也不会与你辩论,也不说什么,扭头一走,关门大吉。这个时候,我们会茫然失措,可能会说:“翅膀硬了。”其实不然,这是小孩开始长大的表现,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也是这样长大的。是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长大,作为家长朋友的我们是否长大。
这个问题对于在座的家长都很困惑,包括我在内。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感触,可能有不妥之处,仅代表个人体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