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书信收录教科书,网友:真是李易峰写的?

标签:
李易峰老炮儿冯小刚家书娱乐 |
分类: 娱乐八卦 |
《老炮儿》书信收录教科书,网友:真是李易峰写的?
文/陆地上的海蛎子
http://dingyue.nosdn.127.net/PeygmL5nqHa3JAZO48ZiT9pUSvzShFHC47ChMmwmvqGVK1492212505649.jpg
书信的形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被年轻一代人逐渐遗忘了。尤其是00后、10后们,除了电脑就是手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恐怕已经成了跟恐龙时代差不多的印象。这不,中学课本的编撰者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又开始把这一传统的,有温度的方式有意识地找了回来。最近,一则新闻上了娱乐版,讲的是冯小刚和李易峰主演的电影《老炮儿》里的一封家书被收录进了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成为家书典范的事情。所以该电影和这封感情真挚、文采斐然又满是温情的书信再度引发网友的关注。
http://dingyue.nosdn.127.net/Iuta3a6pQaaSx5BqfQFMngvE4dC8s45gIL6ILI=jJr7zO1492212522647.png
http://dingyue.nosdn.127.net/f4QLtjLf4iYe4PzMbJhD9TroldI16cldiziAqFxahOvhW1492212530103.png
李易峰在电影里饰演冯小刚的儿子,这封信就是儿子写给老爸看的。虽然整封信包括开头都是满满的北京“儿”字音的大白话形式,不过其中的深情确实非常打动人。在电子信息时代,人们已经越来越喜欢追求简单快捷。迅速崛起的网络平台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联系方式,书信这种原始而慢节奏的东西正在迅速被消解和摒弃。微信和QQ已经代替了笔墨纸砚,手写文字的功能已经越来越退化,在标榜着无纸化办公的背面,中国传统书法正被逼向了墙角,已经很难施开展拳脚。
http://dingyue.nosdn.127.net/XPlub2glIq7DxMvtCup1ZdbTJJj7exCDcMWcK7DjwQS2o1492212551980.png
http://dingyue.nosdn.127.net/WLThkh1JftjeDORz759hBwW7kwXIlzl3MoBO=qdweFlFH1492212552732.png
对此,最大争议之处不是收录到教科书,而是网友们对这个署名之事有点争议,有网友认为以李易峰的水准写出来这样的信也是正常,并举例称他之前就出过书,但大部分网友认为这封信并不是李易峰所写,而是编剧代笔,以他的口吻写的而已。不过用李易峰写给冯小刚的家书作为教科书的原型材料,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也许是对艺人的文化水平有着某种担心,有网友更是直接断言,这封家书的实际作者显然不可能是李易峰,你们这样张冠李戴是不是对原创者知识产权的侵害?虽然这封家书的具体创作者已不可考,(不知道是编剧管虎还是董润年)但是李易峰不过是借影片中的角色把这封信据为己有了而已。因为,网友认为即便收录了这封家书作范文,也不能署上李易峰的名字吧?
http://dingyue.nosdn.127.net/SlPoZQoWFNxXDth2jwrGAT6nU0ekEbu0sNZtqstSN4Mt41492212580497.png
当然,老海也明白,编教科书的老师也是为了和当前大热的人物或电影挂上钩,这样更容易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接上轨,比如附上董润年的名字大多数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而李易峰的人气显然要比这两位编剧在学生中的知名度要高得多。所谓的名人效应嘛。这样看来,原创作者是不是多少有些心酸?你没有名气,所以如果要提及你的作品还得要挂上流量小生的名字才能传播得更好更广泛。我们当年接受的教育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快餐时代里,这些早已经过时了,现在是酒香更要宣传跟。
http://dingyue.nosdn.127.net/VwhVmu=yS1fRMF9TIamSt34yMEPh3cRte9s6L0FkpH9jw1492212595731.jpg
电影《老炮儿》获得空前的成功,冯小刚也凭借此作品再次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有网友回忆称,当时电影方的宣传就把这封家书作为重头戏,进行过刷屏式轰炸,看来这是要重新掀起一轮热议啊。只是一不小心又让李易峰躺了枪。好在这这次是糖衣炮弹,不伤人还落得满堂彩,倒是好事一桩。
http://dingyue.nosdn.127.net/1vBkzh2XCxYKKRzneTGzrFB5m8WxuIAHndVIahkBFG1gi149221266197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