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薪火相传——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全晋会馆)的戏台

(2011-08-15 07:35:46)
标签:

全晋会馆

魏良辅

柳月珍·柳继雁

尹继梅

朱文元·朱承泓

旅游

杂谈

http://s5/bmiddle/4d448570haa7fa677ab54&690                              

 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大门

http://s16/bmiddle/4d448570haa7fa8bda89f&690 
                                                 戏台

 

从第一次与天翔一起去苏州中国昆剧博物馆,在门口见一广告牌,上写有星期日下午2点有昆曲演出,票价10元,为戏校学生的公益演出,戏码是一些经典的折子戏。对那里的戏台更是赞赏有加,我们俩人就有了因为这里有了戏台,才将原本的全晋会馆改建成为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想法。据资料:全晋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年又建新馆,占地面积约 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中国昆曲博物馆于20031122,正式在全晋会馆挂牌成立。前身为苏州戏曲博物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馆内的戏楼为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苏州在江苏省的支持下正投资300万元进行改造。

常常要到苏州去游玩,买张火车票。轻松得什么东西都不带,将卡机往上装的口袋里一放。上午在苏州玩上一二个园子,吃了午饭后,把下午的游程安排到中国昆曲博物馆看上一个多小时的昆曲,戏看完了找个地方随便吃上几口,就去火车站坐车回上海。

最近的一个星期日,我再次来到了中国昆曲博物馆,进了门,就让我感到有些异常,怎么这里有这么多的人?疑问在心中陡起,以往来这里,虽说也有人到此游玩,但绝没有这么多人的。聊上一聊,才知晓,今天在这里有苏昆的继字辈与承字辈的老先生的演出,有不少人从网上得知信息后,特意赶来的,有来自南京、杭州、宜兴等地,我是碰上的,这下让我由疑问变成了惊讶!

这时的时钟指针刚过十二点,离演出的下午二点,还有两个小时。按我以前的习惯:会先去西边的苏州评弹博物馆,在那里坐坐,付上五元钱,喝喝茶,听上半小时的评弹,再来昆曲博物馆看戏,这样的习惯这下要改了,就在这里不走了,聊着天,看看这里的戏台。我每次来这里,都要看看戏台,而且每一次看看戏台,我都会像第一次看这里的戏台那样的虔诚,现在远处看它的全貌,再慢慢地走近它,感受它的气场,触摸它的脉搏,和它来个亲密的接触。

我慢慢地走到了正殿前,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戏台的全貌,戏台坐南朝北,与坐北朝南的正殿相对。我虔诚地站着看着戏台,突然地感到了异常,戏台与前几次看到的有所不同,戏台仿佛是苍老了不少,并不是挑剔它柱子的漆色暗淡;也不会因为额枋的装饰有点陈旧;更不是它的匾额不再簇崭新了,这些并不是让我感到戏台苍老的缘由。我站在那里,看着它,就是清晰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的成熟与苍老!单檐的歇山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在它那高高陡峭的双檐上,双檐陡峭的陡度也没有大的变化,而就是让我感到少了些当年的蓬勃向上的气势与精气神,宛如是一位历经磨砺的壮年之士,在青年时代的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成熟与苍老所代替,而成熟与苍老中蕴藉着的圆融与豁达也隐隐地透露了出来。

我的心中陡然有着一种想法油然而生,戏台也就是像人生那样,也会有着人生各个阶段:在呵护下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戏台草创时可能是一高出地面的土墩,草创无尽呵护;在叛逆中度过了百无禁忌的少年,戏台发展中可能是一一面开敞的厅堂,发展尽在叛逆;在寻求中度过了青涩纯真的青年,戏台变化中可能是一台门合共的门楼,变化出自寻求;在忙碌中度过了年富力强的壮年,戏台成熟后可能是一三面观戏的亭台,成熟蕴意忙碌;在苍老中度过了久经沧桑的暮年,戏台衰败中可能是一毫不相干的摆设,苍老与共衰败。

我慢慢地从遐想中回到了眼前的戏台前,这里的戏台虽说有了苍老之感,但它还远远没有进入老年。台前的柱子上镌刻的楹联再次引起我注意,原因是刚才在聊天时,有人提到了它,说它是撷取了梅兰芳的名言。上联为: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下联为: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我以前看到了这幅对联后,曾经在网上查询过:一说是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曾经给梅先生写过的一副对联;也有一说是梅兰芳的对联;更有一说是与乾隆有关,也有其他的说法,但我感到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定与梅兰芳有关。额枋挂有一匾额,匾额以行书字体题有的:普天同庆。

我慢慢走近戏台,本想再次走上戏台,有几次楼上的通往戏台的小门是上了锁,无法走上戏台。今天,我还得去看看,上楼就向着小门走去,远远地看到了小门紧闭,但我还是不甘心,走到了小门前,还是那把锈迹斑斑的锁把戏台锁在了里面,却把我能够在近距离看看戏台的虔诚与真挚锁在了外面。

我只得又走下了楼,在靠近戏台的地面看着戏台的顶部,它的藻井结构的顶部,还是让赞叹不已。穹顶呈螺旋式,外径约三米半,深约二米。四周由曲木拱搭成架,从底到顶嵌拼如小斗拱状,成环状旋榫,堆迭向上,从上到下,共盘旋十八圈,犹如编织“鸡笼”一般,故而得名。拱头甩出,共雕成三百二十四只蝙蝠,漆成黑色,又相间着三百零六朵金黄色的云头圆雕。整个穹窿用大红底色作烘托,于顶部的正中处,置有一圆形铜镜,恰到好处地将螺旋式“鸡笼”的顶部一下子收住了。铜镜虽说有些暗淡了,悬于高处还是让人感到有熠熠生辉的明朗亮豁,把铜镜的质感丝毫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

戏台足有二层楼高,二层是戏台,台高约3,台宽约6.5,台深约6.5,戏台基本上呈方形,三面有木栅栏围起来,木栅栏约0,5太靠近了反而无法看得真切,我又慢慢向后退开。退到能够看得真切的位置,再朝戏台看去,感到戏台的出将入相的小门要比一些戏台的小门大些。一层两侧以三扇窗加以装饰,窗棂已经被封闭起来,中间则以四扇门作为装饰,门上的窗棂也已被封闭起来。而封闭起来窗棂的里面,就是这里昆曲博物馆的展览厅,那里置放曲圣——魏良辅塑像以及介绍其生平之处。

我第一次来此时,就觉得挺纳闷的,不少的戏台都是从戏台下面直接可以走进里面的庭院,而这里却要沿着展览厅,向着两侧走才能进入里面的庭院。后一想就为它这样设计安排,倒也很合理,让来访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有关昆曲的信息。从西侧的展览厅走到了置放魏良辅塑像的地方,这里就正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人口,我恭恭敬敬地站立在塑像前,虔诚地端详这位为昆曲作出卓越贡献曲圣的塑像,以表达我对他的崇敬!

渐渐地,感到了今天来这里的人特别的多,我就随着人群来到了刚才聊天的地方。聊天的几个伙伴依旧在还吹神聊,我又重新加入进去。突然有人提议:我们应该去门口排队买票了!这样的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我也随着他们来到了门口,自觉排起队来。很快队伍就在不断地增长。在门口的广告牌有着今天的戏码:柳月珍(柳继雁)的《西楼记·楼会》;尹继梅的《双珠记·卖子》;朱文元(朱承泓)的《燕子笺·狗洞》。等不少的时候,买了戏票,走进正殿里看戏,把正殿坐得满满当当的。

突然地有四字在我脑海中犹如灵光一现,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薪火相传!

在这里的薪火相传,不仅仅是表演者的,更多的是观戏者的薪火相传!


http://s13/bmiddle/4d448570haa7fb6bfd2bc&690                           
                                                正殿              


http://s6/bmiddle/4d448570haa7fb8f14155&690
                                           戏台的全景


http://s1/bmiddle/4d448570haa7fbb3528b0&690

            

                                            魏良辅的塑像  

                                             

http://s6/bmiddle/4d448570haa7fbd5151b5&690
                                          门口刻有全晋会馆的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