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速度、路程》评课

(2010-05-08 23:17:16)
标签:

路程

数学

猎豹

情境

刘翔

上海

时间速度路程

评课

教育

分类: 心随笔动

  《时间、速度、路程》评课

                沙城一小  杨安娜

    恩格斯曾把思维称做“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数学则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上,王老师总是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创设活动的情境,营造活动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感受,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在创设情境,探究新知部分,课件出示“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在一位学生回答小明快后,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不知道路程是无法比较的,要知道他们谁快些还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还必须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理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收集必要的信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的这部分设计,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以问题解决为切入口,以观点冲突为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使学生被问题深深吸引,可谓步步推近,独具匠心。

    课堂中,王老师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很好的进行了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来。在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后,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组速度数据,让学生细细地体会速度的快和慢,并进一步理解了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王老师问:怎么读?什么意思?那有多快?学生兴致高涨,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王老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一端,冲到台下了。”学生呵呵笑起来。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一学生竟说,“人外有人!”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王老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会场的一端跑到会场外去了!”学生又呵呵起来。王老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学生说:“蜗牛”。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课件又出示:3小时,能爬几米?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王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重视学生对速度的体会,使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课后,浙教院吴卫东教授评价:这一设计,成了整节课的一个亮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在实际应用与拓展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京沪铁路提速中的数学问题。1、出示情景:上海到北京全程1463千米,火车第六次提速后速度可达150千米/时,你估计上海到北京大约要几小时?2、推测:京沪铁路建成于1968年,那时从上海到北京大约要几小时?这里教师介绍:速度约65千米/时,行完全程约22.5小时。3、预计到2010年,从上海到北京只要5小时,如果全长不不变,你估计回车的速度将达到多少?4、看了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理解路程不变,速度越快,时间就越短,进一步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又使学生感受了祖国的发展变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拓展提高环节,王老师又设计嘉兴金华之行中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情景图示:老师8:00从嘉兴出发,9:00到杭州,嘉兴到杭州全长80千米,杭州到金华全长210千米,你估计老师能在12时到金华吗?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一学生回答:80÷1=80千米/时,80×3=240千米,240千米>210千米,估计能到。王老师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时,一个学生说通过看图,就能直接得看出来。另一个学生则回答:80÷1=80千米/时,210÷80=2(小时)……50(千米),80千米>50千米,所以能到。这是听课的老师也为这个学生鼓起掌来。正是王老师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考,剖析不同方法背后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于三者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生活问题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同时也是陌生的,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了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高涨,其乐融融!王老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学生的智慧与灵性在飞扬,实践与真理在融合。可想而知,这样的发现是令人兴奋、惬意而又富有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早已悄悄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中。

    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寻找到了一个解题的生活支点,于是,数学又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由于数学回到了生活中,一道普通的习题竟成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为什么?只因它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并非纸上谈兵,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我相信,这节课将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