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蛰,那忽远忽近的雷声

(2010-07-21 17:34:39)
标签:

杂谈

  【按】今天在出差回北京的飞机上,突然看到一篇书评,觉得好眼熟,再一读正是本人在7年前,应夫妻作家二王的要求,用一个晚上时间写出来的书评。二王是我的好朋友,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因为他们写《惊蛰》时,我们是同事,他们认为我比较了解创作过程,就来赶鸭子上架,我也真的就写了。这本小说后来被改成了电视剧,好一阵热播。可是,作家的期待如今仍然只是厚重的思考,还在。
惊蛰,那忽远忽近的雷声

  中外军人关于军事的对话很多,在我的脑海中,惟两段至今挥之不去:

  问: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怎么看?

  答:我们的军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没有和平时期。

  再问:又不是真的打仗,你为什么把飞机飞得这么低?

  再答:因为到真打仗的时候,是我去,而不是你去!

  这两段对话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而最近读到的一部叫《惊蛰》的小说,则在感受强烈的震撼之时,多了一份深沉的思考。《惊蛰》,这是一部渗透着中国空军一个航空兵师的盛衰荣辱,思考当代中国空军改革发展和面对未来战争的小说。作者的视野远远超越了一个空军航空兵师的变革成败,在激烈的观念冲突中,在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中,小说的触角伸向了世界战争与和平这样一个厚重的主题。

  如果一支军队失缺了忧患意识,如果在这支军队里,潜心思考打什么仗,仗怎么打的杰出军人反被视作“病人”,那这支军队受到战争幽灵的奚落,只是迟早的事情。萧广隶,这个空军航空兵师师长,还有和他配合得默契的师政委季浩苏,是一代在没有战火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军人。可是,他们的职业决定了即便是一生看不到战火,也要为硝烟燃起的那一时刻准备着。这也是新一代的军人,在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虽然站在了比父辈更高的起点上,但他们却比父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是的,上一代人建立起了辉煌。萧广隶就任师长的这个航空兵师,就是有着光辉业绩的英雄部队。而这辉煌的背后也潜藏着危机和压力,更有着一种难以挣脱的观念和束缚:和平时期,军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无论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区空军司令员康良宇,还是“保持辉煌”的副军长梁云翰,他们一定都思考过。可是,部队战斗力的滑坡与那束光环的关联,简直成了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在他们那里,和平与战争这个哲学命题近乎成了没有答案的方程式,年复一年地计算着,答案始终没有。这个奇怪的方程,新一代军人还要解,但他们另辟蹊径,用的是行动:战时打仗,平时准备打仗。

  所有这些,都是小说《惊蛰》想要表达与传递的信息。这是一部深刻触及军队改革的艰难与困惑的军事小说。作品通过萧广隶等一群军人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现出的坚韧与困惑、迷茫与奋争、付出与获得,对中国军队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着思考。作品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军队改革中必然经历的痛楚进行了大胆剖析。作为空军,作者太了解这个军种的历史了,也太清楚在未来战争中,空军意味着什么。也许正因为身处和平时期,作者才有了更多的危机感,更多的忧患意识,更多的理智与清醒。

  空军,提高战斗力与保证安全,永远是哲学上的一对矛盾。谁都知道,只要有飞机上天,就有危险。训练中,为保证安全,就有可能牺牲战斗力———减少高难课目的训练。如果你面对的是有着10年安全飞行史的光荣部队,尽管你有着种种的改革设想,但只要摔一架飞机,一切都有可能毁之一旦,你还敢有所行动吗?不管是那架价值数亿元的飞机,还是飞行员的生命,都让你举步维艰。可是,责任、使命,还有已经听见的战争的脚步声都逼着萧广隶他们必须有所作为。

  50多年来空军反反复复修订了八次训练指导思想,前七次,无论是八字方针,十六字方针,还是二十字方针,几乎都少不了“保证安全”这四个字。可是,第八次没了。萧广隶们读懂了,但是哲学命题依然存在。确保安全还是提高战斗力,继续面对虚假的辉煌,还是直面辉煌背后的危机。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这一切再被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就会变得高深莫测,牵一发而动全身。

  季浩苏,这个师政委不再是以往军事文学中的配角,他被作者推到了观念更新的前台。但是他只有也只能在惯例、在传统、在世俗面前绕着道儿走。其中多走了多少弯路,他知道,读者也知道。作者通过这些,恐怕最想传递的也正是观念与军队建设的各项改革、与空军未来发展的巨大冲突。冲突里有着作者的无奈、感慨,更有着思考和希望。作品大胆地揭示这种矛盾和冲突,尽管所有的问题和困惑并没有在小说中得以最终解决,可这种危机意识和思考本身已经难能可贵,一种有关空军改革的新观念已经扑面而来。

  作为一部军事小说,作品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有关战争的情节不过是一场军事演习和远在他乡的战火。但是在字里行间,能读到令人窒息的紧迫感,层云密布中战机的翻转升腾,不动声色中两军对垒交锋,还有悄然临近的势在必夺的战争脚步。

  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的女记者牧青,就是在亲身经历了战争以后才真正地理解了战争和军人。牧青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非军人之一,作者是想借助于她,让更多的人理解军人和战争,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作品的一种期望: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军队和战争的真正意义,国防意识是每一个人———不论他是军人还是普通人———都必须具备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历程是漫长的,但紧要关头只有几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她可能有众多的人口,博大的版图,悠久的历史,但紧要关头也仅有几步———生存,或者死亡。”由牧青说出的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的沉思所在,也是小说所蕴藏的内涵。尽管有一些问题,作者无法给出答案。就像那惊蛰的雷声,近了又远。可那毕竟是惊蛰了,希望应该就在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莲花池之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