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树起了民生住房也是市场的新理念
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措施出台前后,全国各地迅速出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下滑的房地产市场纷纷出手。此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京城。很自然,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历来是全国房市发展的风向标,那么,北京在此时出台怎样的稳定政策,影响重大而深远。
本周,以解决民生为核心,以降低住房交易税收、大幅上调享受优惠政策面、加大住房消费信贷、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路径,鼓励居民合理住房消费,活跃市场交易的北京版新政终于出手了。
未浮众望,北京新政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政府对楼市发展的认真审慎态度,也看到了既保民生又保增长的良苦用心。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新政正确处理了民生与市场的关系,准确点出了市场死节,并且大胆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积极地把民生性住房作为新的市场形态来培育。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人们从一个思维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生动表述。一段时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也往往习惯于将保障民生与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对立,忽视了对住房民生本身就是市场这个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我们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走到今天,基本上是实行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了港式经验,而没有在住宅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民生市场的调节作用。
细品北京新政,从建房规模、区位价格、再到供应结构,无不让人体会到重新认识民生市场的深层意味。单单一个采取建设与收购并举的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推进力度这一条的提出就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无疑,在目前市场买卖处于僵局,居民对房价的回落仍有进一步预期的情况下,政府出手收购一部分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或限价房,增加政策性住房房源必然会有瓜田李下之嫌。但是,要保障民生首先有个效率问题,保障房建设要有相当的周期,要把民生这个市场尽快培养起来,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定,既要数量更要效率。至于加大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力度、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用地供应,适度从紧商品住房项目的土地供应等措施,更是直接了当地表明了将由商品住宅市场化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市场方式,一段时期力促民生市场的发育成长已成为房市的主题。
当人们从一个极端理性回望来程,可贵的是走向更加理性。北京新政首提“建立和完善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更体现了政府对住房需求的全局观。事实上,既然是市场经济,用一味降低商品房价格的办法,就不可能根本解决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任何政府都是采取之于富人,用之于穷人的办法来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在住房问题上更是如此,没有市场交易的活跃,就没有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税费收入,而没有了这些加强和改善民生工程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至此,人们关于救市是否保房价的讨论,似乎相较于北京新政的含义而浅薄了几分。
有心人会发现,就在北京新政发布的前几日,媒体报道北京有关方面曾表示,下一步将研究放宽公务员购买“两限房”的准入门槛,一时间曾引来许多质疑。其实如果用联系的方法来推测,这正是北京此次新政把民生作为市场来培育的预发信号。如果还算厚道的话,我们就应该正视这样的事实,被高房价抛出市场之外的不仅仅是低收入者,公务员也没免其难。如果在这个矛盾面前,我们不要武断地破坏市场肌理,那么我们就动用无行之手,培养出一个新的市场形态与之博弈,那么走民生市场之路显然是智慧而有效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政府一味放纵所谓房地产市场的“双轨制”,认为“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就万事大吉,只是对少数低收入者的住房进行保障,从而忽视了中等收入者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作用。其实,这样的住房保障是不全面的。道理在于,我们在解决了少数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后,实际上等于让绝大多数民众退出房地产市场,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伦理道德上都不是什么上策。
在当前楼市成交量低迷,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时候,政府有比简单救市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树立起民生性住房也是市场的理念并坚持之。北京新政标志着政府向多元化地产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愿其标杆作用能尽快显现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