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动内需政策需要精确瞄准作用点

(2008-11-19 18:19:56)
标签:

房产

拉动内需政策需要精确瞄准作用点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最近表示,要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价格,促进交易活跃。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收费减免等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要鼓励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建设,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从上述语境中分析,打破楼市卖买僵局,重新拾回市场信心,已经被确认为保持国内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关键。围绕这个关键,进一步出台剌激市场的措施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这些措施的操作细则悉数推出,从范围上说,市场经济环境赋予政府的能力就已经被动用得差不多了,但是,市场究竟会不会如愿转暖,仍然是个未知数。

    现在,虽然社会各界都已经清醒认识到,房地产是整个国民经济中一个最敏感的部分,高房价是启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拦路虎。毋容置疑,中央政府通过刺激房地产消费、拉动内需来恢复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现实中房地产市场肌体内,供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及房价回落的进一步预期两大基本问题,在短时间内并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这样一来,本次楼市再次以扩大内需为龙头的大行动,如何通过政策的张力既要保持市场稳定,又要提升交易活跃度,显然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或许,人们会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有着不同的解读,但相信人们对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是有共识的。所谓扩大内需,在任何社会里都必须依靠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来实现,住房消费也不例外。道理很简单,高端收入和最低收入人群在住房消费上,几乎不会对交易量的提升做多大的贡献,只有把占有绝对比例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拉动起来,对市场的稳定,对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最即时、最有效。事实上,目前在市场观望的潜在消费者也恰恰是这一大批的中等收入者,显然,他们应该成为政策作用的关键点。在当前房价没有回落到合理价位之前,要想把交易量剌激出来,办法只有两个:要么想办法让开发商把价格降下来,要么大幅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钱袋子”。表面看,这两种办法都不太现实,但在特殊时期并不是不能用特殊的政策。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是买卖双方的共赢,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在看来,一些开发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央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传递出的强烈信息,仍然在那里与市场规律对抗,死扛高房价不放。我们当然应该教育引导他们顺应市场,顺应民意,顺应宏观政策调整大局,希望他们主动放弃暴利,让市场流动起来。可是这种努力没有刚性,政府完全可在特殊时期采取公布最低价的办法,事实上,政府在特殊时期对楼盘公布指导价的也是完全有实现路径的。每一个楼盘的价格构成,其实在政府那里都有一本帐。允许开发商在底线上上浮,但要形成明码实价。这既符合市场规律,也同时让购房者看到房屋的价格底线,否则,观望就成了遥遥无期。

    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要真正见效,根本的还是要将房屋价格稳定到与民众消费能力相适应的程度。那么,在当前的情况下,政府在鼓励与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加群众的收入,特殊时期不妨把中等收入人群适当纳入保障范围。事实上,在高房价面前,政府已经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房源叫“两限房”,但数量有限,周期又很长,难能对眼下的楼市回暖产生作用。那么,我们不妨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很多决策者强调这不符合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住房保障只应该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在高房价面前,中等收入人群也和低收入人群一样,成为事实上的最需帮助的人群,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换个思路看问题,就会有新发现,如果把政府在“两限房”建设中的补“砖头”变为补“人头”,与现在的大建“两限房”相比,并没有多大区别,反而会成为合理统筹社会资源的无形之手。

   显然,在现阶段向低收入家庭“补砖头”,向中等收入人群以适当量的“补人头”,实行“双补”并举,不仅能在短期内剌激消费,客观上起到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的作用,还能实现迅速拉动内需的政策预期,比较于眼下拐弯抹角的公共住房政策,这样做也许更公平、更高效。

    现在,众多中等收入人群正处于十字路口,“保卫我们钱袋子”的行动仍在进行中,而未来的商品房市场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合理住房消费市场是他们的追求。可以预见,地产市场的价格如果仍然保留在以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价格上,那么要达到扩大内需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所有政策,能不能精确瞄准中等收入人群这个作用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