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能给我们留下多少绿色建筑的印记

(2008-09-23 08:27:17)
标签:

杂谈

奥运能给我们留下多少绿色建筑的印记

    北京奥运会上那个很中国、很民族的卷轴,在太多的人为之付出等待与心血之后,终于以美妙的姿态卷起,从此将奥运会的组织水平定格在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2008年的夏天,我们在收获喜悦与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从精神到物质的深深的印记。无疑,奥运会给北京乃至中国留下的遗产是多方面的,在奥运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思考应该把什么永远留住,迫切而意义非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北京的奥运场馆、奥运村,成为了一个民族进步的符号而自豪和骄傲,这也印证了当代杰出艺术家杰克逊的名言:“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的确,当北京奥运场馆、奥运村以突出的绿色环保元素成为中国建筑新的“符号”,并获得世界普遍认同的时候,承载着人类文明编年史,书写着社会繁荣兴盛的城市建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相对于中国,既然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绿色建筑”能否从此取代那个应该逝去的建筑时代?似乎很值得人们站在留下奥运宝贵“绿色遗产”的高度来审视和回答。

     毫无疑问,北京奥运场馆、奥运村在建筑材料和质量安全方面,采用了许多新标准、新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所有场馆都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地理气候环境,对周围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了详细的整体优化分析,大量开发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如同一粒种子,究竟何时能大面积开花结果在北京乃至全中国的建筑物之中,是一个十分值得期待的问题。显然,奥运是个机会,作为了一个时间标志,让“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制度深入人心,让绿色行动成为开发商自觉自愿的举动,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毋容讳言,正是有了奥运会,我们才不得不按照最环保、最绿色、最先进的理念和制度搞建设。一定程度上说,这里面有做给别人看或者说有强制的成分,属于不得不为。但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却需要全社会的觉醒和作为。显然,我们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在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上等等等等,我们缺失的制度和理念还相当的多。

    资源环境学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个人群集中的过程,只有人群不断地集中到城市,人类才能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大幅度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坚持不懈地走城市化道路,方向没有错,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建筑物的“绿色”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政府抓建筑节能并不晚,早在1986年就颁布过《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现在,我们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法规体系,我们也有一些技术规范,但是现有的政策法规仍然停留在号召性的粗线条框架下,远没有对市场起到激励引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开发商远没有承担更大、更远社会责任的觉悟基础,再加上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少人在绿色建筑上尝到甜头,有了这三大问题的存在,像建奥运场馆、奥运村那样大面积、大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我国每年有20亿平方米的建设规模,每年有超过一千多万人口移居城市,这个数字在世界建筑和人类迁徙史上都应该说是罕见的,可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开发商乃至全民,都没有像建设奥运场馆那样周密、细致、执着地坚持“绿色”,那么,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继续攀升到何种地步就难以想象了。可以肯定,对全球城市化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中国来说,发展绿色建筑肯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里面既需要政府导向刚性、民众观念的确立,更需要市场调节机制的优化,没有革命性的决心和魄力,再大的遗产就只能是个摆设。

  “绿色建筑”是奥运遗产之一,是惠及子孙的积德之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的生成和普及需要政府过细的作为,需要开发商暂时舍弃一些利益而身体力行,需要广大消费者尽快觉悟并积极支持。但愿北京的奥运场馆、奥运村不仅仅属于已经走远了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而真正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典范,从此引领中国建筑走向“绿色”、走向为人类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的明天。那时,让我们再一次回过头来说一声:感谢奥运。

                                              此文为本周五竞报专栏稿,请勿先转,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陵沧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