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以“费厄泼赖”之风讨论房价
(2008-07-04 11:16:11)
标签:
房产 |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是个老理儿,可是辩理总得有个规则,讲个秩序吧。如果在房价这样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上,以娱乐的方式而义气用事,弄出点笑语来就很难免了。说实话,当我甫一见到北大某教授为房价问题义气豪赌时,就不自觉地想起了清代游戏主人编撰的《笑林广记》来。未出所料,这位著名学者在一年后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了。几天前,这位学者说:“我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学者当时以打赌的方式来讨论深圳的房价,是不太妥当的,这场赌局已经被娱乐化了,失去了意义”。至此,我们应当说专家把自己惹出的乱根看明白了,可是,从学者的语境上看,似乎他还没弄明白的是,设“赌局”原本便是娱乐,房价这等民生大事岂能娱而乐之?何况你还是个专家级的学者。
如何有效地把发烫的房价降下来,不仅是政府关心、群众关注,恐怕就连开发商也不想自讨恶性膨胀的苦果儿吃,社会各界围绕房价热烈讨论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可关键是我们的争论究竟应该落在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基点?这是个问题。往深里想,无论专业人士、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百姓,当他们都一股脑儿地陷入了关于房价的口水战,就不能仅仅从八卦意味的社会娱乐事件角度去考察了,更应该从房市紊乱而引起的民生焦虑高度想问题了。从中央政府这一年多来打出来的政策“组合拳”看,高房价正在为政策所作用,调整正在并将继续发酵,这显然不是口水战本身能能够解决的。
从学而优则仕,到投笔从戎,中国的学者从来都把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而如今如果房价问题也成了专家学者制造社会噱头的手段,就实在让人想不通了。经济学家们走出象牙塔,走向媒体成为学术明星的同时,也成为被消遣的对象。在房价成为众矢之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拿民生大事当道具,被理解为与开发商们沆瀣一气,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不仅会坏了自己的学术声誉,恐怕还将制造新的恐慌,徒增民生烦恼和忧虑。至于以匕首投枪一决雌雄,可能受伤害的并不仅仅是当事者。把话说回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在于教授的观点是不是理性的,也不在于“房屋供不应求”、“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重新定价”,这些理论究竟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于既然有理论作支撑,何必要丢下斯文而走向赌场?
显然,最终决定房价的还是那双“有形之手”和那双“无形之手”,这是个绝对真理,所有的讨论如果要真想于事可补,恐怕围绕这“两手”去出主意才是正招,我不相信身为专家连这点儿经济学常识和基本逻辑也没有。在过热的房地产经济面前,作为学者表明自己的社会立场,必须体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他们不应该选择最可靠、最没有危险性的那一方,而要以科学数据、科学理论和科学分析为基础。如果以“没想到”为脱辞,或者事后方知自己的“绝对”了,那却正好暴露了学术的浮躁。
学者不该在民生大事上以赌娱乐,其他人当然也不该为这场无聊的游戏增添新的“猛料”。在一方说降,一方说涨的口水战中,整个把中国房市走势这样既严肃又沉重的经济、民生命题糟蹋了。这不由人心酸地想起“女青年推高房价”、“钉子户推高房价”、“独生子女推高房价”等等无知而可笑的论调来。我们不妨将这满天飞的调儿全都当作娱乐罢了,可是,这与房价稳定、“居者有其屋”这等经济和民生大事还有何益呢?我们应该对所有事关民生的大事敞开大门让人说话,但是,我们也应该倡导守规则、重秩序、讲宽容、可妥协的“费厄泼赖”,打赌是游戏,是意气之争,而楼市不是赌场,千万不要以娱乐的心态和行为干扰了治理、调控的路数和决心。讨论房价呼唤“费厄泼赖”之风,专家学者尤应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