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 “小产权房”的五个期待

(2007-07-02 12:04:41)
 

对 “小产权房”的五个期待

 

   房价高企之下,农民兄弟急城里人所急,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作“小产权”的房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叫停声此起彼伏,可农民兄弟似乎并不完全买账,也许就有好心没得好的报怨声。

   那些中低收入者选择“小产权”,恐怕也难以“不懂法律”、“自找风险”来责备。某种意义上,对消费权益的不得已割舍,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对于把本该建平房的宅基地盖成楼房出售,从实质上来说它没有改变土地性质,也没有使耕地面积减少,一些农村这么做都是经过全村村民开会决定的。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法理上,似乎并找不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叫停论据,事实也如此,在一些行政部门的叫停声里多少还是能够读出点苍白和无奈的味道。

    诚然,“小产权房”是房地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情况下自生出来的一种准商品房,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小产权房”的何去何从,的确需要我们以足够的智慧来思考和处理。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允许其发展?疏堵,恐怕都不是那么简单。

    我宁愿相信,如果我们在城市住房产品尚不齐全,供应数量没有跟上的前提下,对“小产权房”加以足够的引导和规范,保不齐就能让坏事变好事,抑或把好事办得更好。于是,鄙人便对“小产权房”有了如下期待。

    期待之一:但愿“小产权房”不是夺农民之利的刀。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城里人上班拿工资,并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保障,农民则主要靠种田吃饭。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千万别以眼前利益诱惑农民兄弟,将耕地变成宅基地,建更多“小产权房”供城里人享用,使若干年之后,一些城市郊区的农民无田可种,失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是,如果农民兄弟只是在政府批给自己的宅基地上把房子拔拔高,既有了经济利益又补充了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上空缺,应该是两全齐美的好事。问题的关健,恐怕还是如何帮助尚未完全觉悟的农民兄弟把耕地看牢,严防死守不失半厘耕地。

    期待之二:但愿“小产权房”成为城乡统筹之桥。客观上说,城里人去郊区买“小产权房”是被高房价逼出来的,但假使我们正视这种现实,让一定的城市人口混居在农民兄弟那里,会不会意想不到地提升农民兄弟的素质水平呢?社会学原理似乎在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国外亦有成熟的经验。果真如此,城乡统筹不仅会只表现在物的投入上,还能奇迹般出现在精神层面上。

    期待之三:但愿“小产权房”成为疏散城市人口之道。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令城市政府头疼得不得了。现在,只是一个市场价格因素就让一部分城市居民不请自往。这恐怕不只是一个可以举一反三的启示问题,甚至可能出现一石三鸟的局面。假使,我们对这个门道悟清楚了,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似也不失一补。

    期待之四:但愿“小产权房”成为租房风气之始。在南京“对话中国”高层论坛上,龙永图先生为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偏头痛”“把脉听诊”时说:“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老百姓没有改变观念,每个人都想买房,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龙永图先生一席话,立刻引来一片质疑声。其实,人人有房住,并不是人人有产权。无疑,龙永图先生是正确的。在美国,三成人群买房,六成人群租房,实际拥有住房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中国人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租房问题,百姓的目标是“有房子住”,而不是总是将注意力一股脑儿扑在“高房价”上。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政策并没有去培养人们的这个意识。如今,没有产权的“小产权房”,因为价格的低廉,让人们被迫主动放弃了有恒产的梦想。这,似乎也是培养租房住风气的抓手之一。

    期待之五:但愿“小产权房”成为平抑房价之剑。从供求关系来看,增加住房的供应量是平抑房价的直接办法。道理很简单,什么东西数量有限,又是人人都想要的,其价格必然高。政府要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必然受到资源的限制,在总量不增加之下,平抑房价只能做做姿态。把农民兄弟创造出来的这个产品纳入合法渠道,作为产品的一种,增加有效供给,岂不是好事?岂不是对城镇房地产市场的有益补充?如果当真如此,不妨考虑给“小产权房”一个合适的法律身份,没准就能发挥“鲇鱼效应”,促使商品房降价。因为,品种全了,数量大了,房价想不降都不行,即使这房子没有产权,甚至不是卖而是租的。

   尽管“小产权房”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尽管人们对其亦有或疏或堵的诸多期待,监管破题却是第一位的。似乎,我们需要更多大智慧下的大思路,一定不是兵来将挡的简单说不!

                 {此文系本周四《竞报》专栏文,请勿先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