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百色待了很长时间,虽然每年都去那里晃荡,但是直到工作后,直到前两年才知道百色有个“老三篇”。传统的老三篇指的是毛泽东的三篇短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但是到了百色,却有着另一层涵义。
百色的老三篇,指的是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对于主打“红色之旅”的百色,这可是各级领导人来百色必到的三个地方。而且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讲究,比如参观的顺序要按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依次参观,比如去百色要沿着南宁到百色的路线,就像我们这次过去,吃饭的地点在阳圩,本来可以直接在阳圩高速路口下高速的,但因为要去看“老三篇”,所以要从百色西出高速,因为,百色西是从南宁到百色的直线方向,而阳圩是从云南方向转回头了,这,可是有讲究的
按最传统的路线,从南宁直接到百色,要在吃饭前参观完“老三篇”,至于为什么要参观了再吃饭,就没有详细的了解了。只是现在,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挑重点完成就行了。关于老三篇还有一个说法,说是按百色官方统计,按着路线到老三篇学习的,在事业和工作上89%的人都能得到提升,或者保持不变,这个说法,着实也让我们。觉得神奇
这不,我们一群人吃饱饭,就开着车就到了“老三篇”的第一站:粤东会馆。
在广西一些城镇(如南宁、百色等),常有广东商人建造的粤东会馆,为广东商人聚会和洽谈生意的场所,是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画栋雕梁,古色古香。
百色的这个粤东会馆,位于百色市解放步行街,在1929年12月11日发动百色起义的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百色成立,司令部就设在粤东会馆。粤东会馆除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意义外,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精品。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拍摄粤东会馆的正门图片,转一张在网上找到的图片吧,让大家也看看。

粤东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两次扩建、维修。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会馆座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

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殿堂廊下,全为是实木大圆柱或花岗岩方形石柱支撑。

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雕刻

会馆藏有15块珍贵的铁木牌匾,“东渐西被”、“同声堂”、“永沾默佑”、“颂美重华”、“与汉无极”、“天地正气”等,都是280年来人们生活生产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东渐西被(音PI)表述当时广东文化已融入当地人生活,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司令部所属的参谋处、经理处、副官处、军医处等就在粤东会馆里办公。邓小平、张云逸的办公室和住室摆设十分俭朴,每人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铺,坐着床铺办公。他们的床铺也是由松木板和长条凳搭建而成的。

说来有点惭愧,对于粤东会馆,可能是去了多次,学习了多次的原因,我这次去最有兴趣的还是280年前的建筑,看着四周的青砖、屋顶上活灵活现但已斑驳的雕刻、屋檐下泛黄脱落的壁画、庭院内也许穿越古今的依然葱郁的石榴树,有种望古看今的感觉,有些老的东西,真的是不多了......
从粤东会馆出来,沿着解放路走到路口,在桥头就能看见百色起义纪念碑。按“传统”是要从台阶一级级走上去的,但天实在是太热了,而且在这炎热的大中午,于是一群人开着车到了纪念碑上,小小的偷懒了一把。
想着,怎么也要有几张照片吧,翻遍电脑才发现我只一个只会拍吃的人,关于景色的照片特别少,哪怕有的几张也是人物合影,少有单独拍风景的,呵呵,再从网上找一张吧,这个纪念碑是这个样子的。

纪念碑高23.9米,外形似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又似一杆红缨枪直指天宇。正面镌刻的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三个金色大字,背面是百色起义的纪事碑文,两侧分别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来到百色,韦拔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两幅浮雕。
这次其实不算偷懒,因为纪念碑正在维修,外面都是脚手架,啥都看不出来。其实看纪念碑最好的角度是在桥头,看着一层层的台阶一路往上,有种想一步登天的感觉。这次,只能反过来,试试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

从山下上到纪念碑广场的台阶是314级,取自我们数学中的“π”,即3.14的意思,寓意百色革命精神将世代流传。台阶的宽度11米代表着百色起义的时间:1929年12月11日,呵呵,看来这些东西都有小学问的。
最后去的就是在百色迎龙山上的这个百色起义纪念馆。据说那7个金色大字,还是当年的江总书记题的。

呵呵,剪辑的图片,看起来有点别扭啊。
这看完也下午四点多,该准备下一场活动了,干什么呢?呵呵,今天不告诉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