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螃蟹宴,秋天的“蟹”逅

(2012-11-09 00:34:42)
标签:

大闸蟹

上海

太湖

美食

鸢尾

分类: 好山好水好中国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中国人秋天最有文化气息的美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P2、菊黄桂香时分的上海)

 

大闸蟹是秋天欲罢不能的美味。每年菊黄桂香时分,正是一年中大啖大闸蟹的时令季节。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对于精于美食的中国人来说,大闸蟹已经不仅仅是美味,而代表着一种文化。

更多旅途中的吃喝玩乐动态请关注:@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看大闸蟹是不是活的,可以轻触它的眼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上海的家常红烧肉)

 

对于上海人来说,大闸蟹就更是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每年秋季周末,无数自驾蜂拥到阳澄湖畔享受美味。那一只只小小的螃蟹,也许,已经超越了美味的概念,而成为秋天里的一种狂欢。 在罅隙中剔肉的享受,是很多喜欢爽快吃肉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外白渡桥头的上海大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蟹黄虾仁)

 

张爱玲的小说里,十里洋场的上海,吃阳澄湖大闸蟹是风花雪月故事中的浪漫场景。而最近我一直在看的台湾人任祥写的《传家》。书中说起秋天的美味,大闸蟹依然是难以忘记的盛宴。那些离开了上海的上海人,还会经常组织到香港的吃蟹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芦笋炒蟹棒)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连鱼鳞都很好吃的长江三鲜之一:鲥鱼)

 

夕阳余晖中的石库门,长长的弄堂,老屋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菊黄蟹红,香气萦绕。。。很多名人回忆起上海,都喜欢用大闸蟹来说事。美味在记忆中的沉淀,一定会同当时共食美味的人相关。有高朋席坐,高谈阔论,共享美食,那肯定是人生中的快乐之一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蟹黄豆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沃登卡上海站合影)

 

好吃蟹的的人都知道有句俗语:九雌十雄。也就是说农历九月母蟹卵满,蟹黄鲜香油脂细腻。十月公蟹黄肥膏白,口感丰腴圆润。这次参加沃登卡新浪名博中华文化游上海站活动,正好吃蟹的好时令,和朋友们分享美食的快乐,相当满足,自然要写文留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吃大闸蟹自然要喝黄酒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非常非常好吃的蟹黄蟹膏炒银皮)

 

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大闸蟹数量与食客数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在辨别真伪和价格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似乎是个不小的难题。据说现在从东北到四川,处处都有“大闸蟹”的养殖场。据上海吃货们说,现在在上海太湖蟹日渐受到大家的欢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这个蟹拆得真精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蟹黄炒年糕)


清蒸大闸蟹自然是最传统的做法。而吃法呢包括武吃和文吃。所谓武吃,就是不用任何工具,拿着螃蟹就掰、咬、啃、嚼、咽的那种平民吃法,文吃则是用工具精心地挖出蟹壳、蟹腿、蟹钳每一处细小的蟹肉,吃完之后把空的蟹壳蟹脚拼起来,还像一只完整的大闸蟹那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就这么一小碗蟹黄拌饭,一百元一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一小碗饭,一小碗蟹黄,一小杯姜茶)

 

除了这种吃法,拆蟹粉做各式美味也是上海人的心头好。蟹黄豆腐,蟹膏蟹黄炒银皮,蟹粉汤包。。。上海人将这一短暂时令大菜,变成了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的美味。不过真正的蟹粉蟹膏拆下来也没多少,所以那一碗大闸蟹的菁华做成的“盖浇饭”,在餐厅中要卖一百元一碗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7、肥硕的大闸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煮熟的大闸蟹真的色香味俱全)

 

说下做大闸蟹和吃大闸蟹的两个小窍门吧。清蒸大闸蟹的时候,最好是把螃蟹绑起来,翻成四脚朝天的摸样蒸。这样蟹爪不会脱落,蟹黄也不会流失。而吃大闸蟹先吃蟹爪子、蟹钳,再掀开蟹盖进攻壳里的膏肉,这才是老饕们认为是“会吃”的吃法。这样吃可以在螃蟹渐冷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越来越精华的美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