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与植物(转贴)

(2007-07-16 19:27:51)
标签:

荼縻

菩提树

杨柳

银杏

丁香

无忧花

荷花

曼佗罗

曼殊沙华

大丽花

茉莉

忍冬

分类: 茶余饭后
佛与植物(转贴)  
 
    想到皑皑的博客叫荼縻花架,想查下荼縻花的资料,没想到看到这篇好文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图文)系列。摘抄部分如下(摘抄过程中发现有些不同,此花非彼花,但转贴只能根据原来的记载了,不管怎么说都是美文美图):
 
    人本是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红尘,思想一旦成为高峰,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便有了超脱的意味。站在人类思想高峰的人,普渡众生,便成了佛。一种思想传播得久了,人们便信仰它,这种思想就成了宗教。
  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菩提树
佛与植物(转贴)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使菩提树带有神性的光辉,但菩提声名远播,大概得益于六祖惠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主释迦牟尼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他降生于他的外婆家花园里的一株无忧花(Saraca sp.)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Ficus religiosa)下和圆寂于两株娑罗双(Shorea sp.)树下。这样,佛教便和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荫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从此,人们把荜钵罗树称为菩提树,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觉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颗难得的菩提心。
  菩提,这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觉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属于桑科常绿乔木,性喜温暖湿润,树木高大雄伟,可达十至二十米高,叶近似卵形,革质,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中,不为人所见,故称无花果。书载:早在南朝梁时,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自天竺称植到中国,现多见于广东、海南。
    我国南方一些寺院,常选用无患子树代菩提榕,其木广东人称木榄子,四川人称油串子,果核黑色且十分坚硬,可作念珠——正是这一点相通处,真正的菩提树树子可作念珠。因此南方一些地方无患子树成了菩提树。又如我国北方一些寺院,僧人多选用我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银杏树替代菩提榕,因为银杏树像菩提榕一样高大美观,寿命很长,有“活化石”之美誉。大西北的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因气候寒冷,即使无患子树和银杏树也不宜栽植,佛徒们就选取当地一种观赏花木来替代,它就是丁香。

 
杨柳
佛与植物(转贴)
 
    少时,读《西游记》,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为何是杨柳枝?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根据统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以“柳”的次数最多。
    然而,在老百姓眼中,杨柳是妙方良药。记得小时候,母亲牙痛不止,将杨树皮捣烂敷于伤痛处,用于袪痛消热。民间有多种药方,将柳树枝芽煮熬,作镇痛剂,后来,看过一篇文章说,杨树皮中含有阿斯匹林的成分,所以能够止痛。事实上,垂柳启发人类开发出了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垂杨柳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柳酸)。杨柳不仅赋予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解除人间的苦痛,安慰落寞的心灵,从物质到精神,柳树对人益处多多。
 
银杏
佛与植物(转贴)
    银杏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则细腻,而且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我觉得古代的僧侣就是植物学家、园艺专家,让我们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在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崂)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岛市区及崂山,银杏颇多,与这风气有关。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也是一本“诗经”。

丁香
佛与植物(转贴) 
    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有传说神话丁香,丁香的树皮和叶子能够显示出佛像来。
    佛门弟子为何以丁香代替菩提树?丁香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而且民间还有传说,丁香是“爱情之花”,丁香树是“幸福之树”。丁香,香气迷人,关乎爱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谈爱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谐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无忧花
佛与植物(转贴)
    无忧花,又称为佛诞花,别名火焰花,梵名asoka,音译为阿输柯树、阿叔迦树。拉丁名:Saraca chinensis,科名:苏木科,属名,无忧花属。产地分布:云南东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
    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一天晚上,睡梦中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笼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惊动了胎气,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所以,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建得有寺庙,而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得有无忧花。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差不多每个村寨都有寺庙,寺庙里都要种植无忧花。那些没有生育想得贵子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后种一株无忧花。无忧花是吉祥的象征。据说,只要坐在无忧花树下,任何人都会忘记所有的烦恼,无忧无愁。
  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荷花
佛与植物(转贴)   
    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救苦救难的观音脚踩花,对著大千火宅洒下甘霖。道场印制的善书,在商家店面外的骑廊随手可取,封面上一朵红莲伴著低垂的荷叶,少了开在湖塘的艳你,多了几分善意。志哀的白包上也赫然一组黑色线条勺勒的莲花莲叶,是告慰家属、也安慰逝者之灵.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荷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佛教有不同派别,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
 
曼陀罗花
佛与植物(转贴)
    很小就听说“曼陀罗”这个花名,想象中是种娇小美艳,带无法描述的邪异之气。那时我不知道它和佛教的渊源。一次在本书上看到拍得不太清晰的曼陀罗花图,外表的平凡让我不大失所望。再往后,看到的书和介绍多了,开始理解“曼陀罗”的内涵。
     “曼陀罗”是梵语mãndãrava的汉语音译,有轮圆具足、聚集、坛城、道场之意[1]。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祭供,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的本义。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曼殊沙华  
佛与植物(转贴)
 
    因常和曼陀罗一起出现在佛经“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而被混作曼陀罗,如先前提到的《大乘妙法莲华经"序品》中。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  
    它的雌雄花蕊长长地伸出,花形仿佛台风天被吹翻了的伞,也似红色的风车,又似向秋空祈愿的一双双手。开到荼蘼花事了,乃长叶子,虽修得同根,终其一身,花与叶永无缘相见。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故得名彼岸花。  
    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涅盘)。好比彼岸。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在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
    在日本曼殊沙华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在韩国则意味“相互思念”。传说曼殊沙华需要泪水浇灌,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她颜色如鲜血,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路。
 
大丽花
佛与植物(转贴)
 
    也叫天竺牡丹,俗称地瓜花,还叫西番莲。北京的寺庙众多,佛塔林立。在塔的基身有许多装饰性质的图案,有莲花、西番莲、石榴、牡丹等图案
 
茉莉花
佛与植物(转贴)
    谁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专家们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揭开了《茉莉花》的“身世”。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镂金的茉莉花。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我国南方才有类似做法。
   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忍冬
佛与植物(转贴)
    有一种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它就是忍冬。
    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成为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样,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纹。可以看出,那时佛教艺术对装饰题材的重要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