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一篇经典小说。这篇小说我不知教了多少遍,似乎每次教学,总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展开。大致思路是在分析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进而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
今年想改一改,可一直找不到头绪。于是在网上狂搜一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我期待已久的内容。我认真聆听了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对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解读,孙教授从孔乙己的悲剧产生的原因谈起,认为这一人物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上。我又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东辽阳中学张贤臣老师的教学实录,张老师重点从周围人的哄笑入手,通过剖析典型的动词和人物的语言,进而剖析社会的病根。
我豁然开朗,于是便把这篇小说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周围人的哄笑,来剖析社会的冷漠和麻木,进而揭示出孔乙己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第二课时重点抓住这篇小说的视角。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实则是用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观照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短衣帮、掌柜、孔乙己的视角来复核故事情节,进而让学生理解作者采用小伙计这一视角的精妙之处。
这一设计扣住文章的精髓和叙事的技巧展开教学,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思维积极,对小说的主旨及艺术技艺理解比较深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