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它通过情深意切的语言,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学习这首诗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然而在听名家范读时,我发现对于诗歌中的“这”和“那”两个字的朗读却不尽相同,分别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读音,即书面语的“zhè”和“nà”,口语中的“zhèi”和“nèi”。那么,究竟以哪一种读音为佳呢?
其实,若从准确这一角度来谈,哪一种读音都可以。现在就涉及到以哪一种读音更能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问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这首诗歌的语境。非常明显,这首诗诗人采用了《诗经》中的复沓手法,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首诗和《诗经》一样,大量采用口语化词语,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营造出深沉的感情,读之让人感慨万端。
从语境这个角度来谈,本诗中的“这”和“那”以口语化的读法“zhèi”和“nèi”,更与全诗的语境相合拍,也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