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跟大家小提到中國的舞獅,今次,就讓大家和我一起透徹地了解一下中國人舞獅的文化。每逢中國人的節慶日,就會請來專業的舞獅表演隊慶祝一番。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在中國人的民俗傳統觀念裏,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避鬼。所以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至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節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開帝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産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也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指子,謂之獅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會》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會,西涼會,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追求的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了。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模擬獅子行為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國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為南獅和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而且大家最熟悉的黃飛鴻,它們舞的則是廣東舞獅,也稱南獅。
在我接到這部片後,到處搜集網絡了不少有關舞獅的資料,也跟朋友一起談論過。接著,我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關南北獅之分別也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吧。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是二人舞一頭,他們的褲子,鞋子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相當地維肖維妙了。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有著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盤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亦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酆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在有的人看來,它比較像中國傳說中的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只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在南獅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顔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擾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的舞蹈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在南獅的表演中,‘采青’最為常見。有關武獅的電影中,采青是必不可少的一場戲。相傳‘采青’是有著‘反清複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挂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來,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
在我所演的這部新戲中,采青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場戲。配上好看的特技,發揮了舞獅的精髓。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郤。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這些,便是我所了解的南獅和北獅,只是皮毛,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希望中國人都能傳承下去,中國是一個古老而有著深遠文化的大國。做為一個中國人,深感驕傲。而中國的傳說和社話,也孕育著當年的歷史和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那舞獅在遙遠的古代有著什麽樣的傳說呢?
有空我再來給大家講講有關舞獅的美麗傳說,還會盡量會給大家帶來一些我的新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