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子忙里加瞎忙鼓捣了鼓捣瓷器。先是交学费买各路老瓷新瓷,继而寻觅原产地工匠和工艺。间或到古玩市场地摊上练练被花言巧语蒙骗与煽动的感受。花钱找乐,喜欢都是好货。看风景游文化,自以为是。

∧1.上垟镇中心,去龙泉老瓷厂的必经路口。山清水秀。

∧2.墙画画得很合适,一下子小镇就不普通了。

∧3.瓷厂已经倒闭了,大烟囱还在,上面的字应该是新弄上去的。

∧4.入口做法是城里创意园的标准动作

∧5.陶瓷研究所门口的装饰墙,天阴阴的时候很应景,晴天时有点霹雳。

∧6.一房一舍里古往今来的生意经。

∧7.工作室这说法应该不是很老,师傅那年代也应该没赶上。

∧8.师傅坐过的位置,不是师傅的椅子。更不是师傅的手艺。

∧9.徒弟的徒弟的徒弟

∧10.很认真,可以说是手工作品。

∧11.这叫半手工作品,或者手绘作品。

∧12.非常便宜的杯子,把手也是一个个手工修出来的。

∧13.退去颜色,便是想象中的历史。

∧14.上釉前用毛刷去去机器压制的毛糙。

∧15.妈妈的妈妈也是这样工作的

∧16.墙上的口号很感人,也很穿越。

∧17.一丝不苟很多年

∧18.谆谆教导

∧19.标准作坊

∧20.新标准作坊

∧21.小镇与青瓷一起成为故事。

∧22.这里是原产地,虽然一直以生产低价包装瓷器(酒瓶类)为主。

∧23.老货瓷器基本没有了,能有几件80年代的残次品都算古董了。
在上垟镇的时候偶遇某某领导视察,蹭听了些小镇和青瓷的介绍。知道镇上的瓷器和历史都破坏的很厉害,而今为着开发旅游振兴经济,正下力气“拯救”青瓷文化。上垟镇就一条主街,几十户的样子,临街的房子都开店了,卖着大同小异的餐具和茶具。
随便走进一家店,喝茶聊天。茶是当地绿茶,碗是青瓷碗。店里一桌角放了个不起眼的破纸箱,里面是老板儿子烧坏的一炉作品。捡了几件出来,虽破犹好的玩意。跟老板说,我们付你点钱吧。老板顿了几秒说:算了,你们拿去玩吧。
小镇真的很远,杭州开车过来足足要五个多小时。再加一脚油就到福建了。因为远,还没那么物欲;也因为远,小镇上也没有太多好东西。设计打样要见识,烧成靠运气,卖掉看福气。三口气没摒牢,便没了力气。
理解了高价瓷器都不在原产地的原因,也理解了古董古玩的真谛:咕咚咕咚玩呗。
顺便多嘴:原产地物件手工比例很高,技法粗糙。机器部分出大样(壶身、瓶身、把手),模具普通而没有创意的款式。所以,全手工的新瓷器基本没有了。只有老货,哪有那么多得以幸免的宝贝,太低估当年革命者的执行力了。80年代仿制品遍地,价格通常报高5-10倍。所以古玩市场以1当百。按使用功能报价比较安心,大不了不买。玩就一乐,千万别当真。当真劳神,并且伤心。淘宝,掏包,离烧包也不远了。
长假马上开始了,各位亲,且玩且开心。
09/29
杭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