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建物业,零售商们与时俱进的跨界

(2010-03-04 09:29:19)
标签:

商业地产开发

零售商

自建物业

利益驱动

房产

分类: 地产汤汤

    一直很佩服中国文化人,能把咱的母语和文字用得淋漓尽致。早年讲老外学中文的笑话:大胜敌军是咱们赢了,大败敌兵还是咱们赢!现在文字一网络,老词新意很是时尚。雷人啊,寂寞啊,传说啊,早不是字面意思了。跨界也跟着“很纠结”一起“被流行”了。

    跨界伊始是文化人开餐厅,北京很多有模有样,好看好吃的大小馆子、夜店都是各路名家大腕跨界出来的。大牌设计师玩儿票,诸如阿玛尼设计汽车和游艇也都不是新闻了。不过什么跨界都比不上国内各行各业到房地产行业的跨界。稍稍留心,国内知名企业哪个没有地产公司?联想有、海尔有、雅戈尔有、西子奥的斯也有。更有跨得太好,大家都要忘记主业背景的保利、华润、中粮之类的根红苗壮的大拨央企。

    所有跨界到地产商的企业在房地产商眼里很平常,利益驱动、投资行为。没啥好大惊小怪的。开发商本身就是一整合资源的“思想者”,资金是银行贷的、设计有设计院、施工有农民工、营销有策划公司……20几个人玩个20个亿的项目很平常。放到零售行业,20个亿够一个中等卖场卖好几年了。开发商是以万元为计算单位的,零售商是以元为计算单位的。这是行业的区别,不是人的区别。问题是职业人的三六九等往往被行业所束缚。所以“职业经理人”跨界的跳槽往往惹人注目。

    老话说:事在人为。企业跨界背后必定是一个团队的跨界,事实上真正成功的跨界往往是一个团队的新生。在中国,改造一个团队比重建一个团队要艰难许多。这个,全国人民都知道。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成功跨界的公司,请相信那是一个新公司。银泰百货进京的时候应该没太大市场反应,当银泰中心在CBD高昂着头颅的时候,谁又会忽视?北京的地标怎么轻而易举被个浙江商人拿下了!有多少人能说清楚银泰中国和银泰百货的区别呢?

    吉利收了沃尔沃,在国内大呼小叫,更有偏执的沃尔沃车主觉得跌份儿了换车。在资本市场上大股东的更迭再正常不过了,有钱,投资嘛。零售商有钱咋就不能投房产?

    零售店有物业其实不是新鲜事,八十年代以前的国有商业网点,物业都是自己的。当然,那年头也没有开发商这行当。进入二十一世纪地方民营或国有股改的零售企业很多也是有物业的,更有很多藏富于民的非著名零售企业只做买楼、盖楼开店一种发展模式。一铺养三代,有房有地有产业,中国人成功的标志。

    商业地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绝对是商家诱惑的,有经营的物业的价值可不是一个建安成本的价值啊!这个增值空间的诱惑对于大出大入的房地产商都充满的诱惑,更何况不断被地产商宠幸的零售企业,怎能绕过“商业地产”的诱惑?这点小商家比大商家敏感。

    以商业地产从业人士负责人的态度“揭揭内幕”:地产商在与主力店商家的合作上,成功盘剥的绝对是少数。多数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商绝对是“被大气”了。不是不想盘剥,实在是商家也“狡猾大大地”。租金不合适、物业条件不满足,可以不开店么。急于拓展的商家多,急于招商的商业地产项目更多。

    大连万达是多成功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万达广场的成长中从万达影院到万千百货的跨界,如果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实在是没必要涉足的行业。万达影院票房全国第一,也肯定不是当年涉足影院的诉求。对自己的项目负责,让每个万达广场都正常经营,主力店(百货和影院)是不可或缺的,谁能同甘共苦?同甘着雀跃,共苦着聊聊,只能自己上手。

    绝对准确的消息,地产行业TOP20里面已经有不少于两家准备开连锁百货店了!这个跨界消息应该比零售商自建物业更震撼吧!

    以俺这样光着脚(怕湿了鞋!)在地产河边晃荡了几年的零售“叛徒”来看零售商自建物业:租金绝对不是问题,名气越大的商家越不是问题。招商引资对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更何况大树底下好乘凉,招个品牌商家支撑的项目卖房子、卖商铺的收益怎么都能补贴商家的租金。不差钱的商家来开发商业地产的动因只有一个:利益驱动!

    房地产在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辉煌,房地产的机会跟房价一样炫目。有钱不做地产是最大的浪费!连锁企业最大的优势是现金流,扣点、账期、返利到一定规模,手里都有足够可以调动的资金,资金的保障足以获得用来开发商业地产的贷款。零售沉淀资金的支撑比地产商空手套白狼的融资不知道轻松多少呢!

    伴着各路商家跟开发商过招的十来年,商业地产的机会和运作手法,零售商的老大们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而在有没有商业机会的判断上,零售商比开发商更有鉴别能力。

    年前在杭州开一个联合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启动会,合作方是杭州著名零售企业,谈及项目中8万方不可销售的商业部分的招商经营,零售方代表说:你们主导开发,也有商业项目经验应该你们为主啊,我们公司是零售企业,可我们这些人是负责开发地产项目不是开店的啊!

    房地产商开店和零售商开发房产,泛泛说都是跨界,也都是与时俱进。在这个跨界中,零售商比地产商有优势,也更从容。如果非要找个外部的推手的话,网购对店面零售的冲击或许可以算上把零售商推成开发商的第三只手。在线淘宝比“动批”抓货更方便,也更有档次,就像地产商貌似比零售商更“高贵”一样。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这是一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年代。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跨界,您就尽情地跨吧。只要别抻了腿、闪了腰就好。

    最后报个猛料:LV在上海做开发了!LV大厦可不是LV旗舰店哦。这个比KFC卖老北京鸡肉卷更值得关注。

 

P.S.

    年,过完了。一切恢复常态。在北京的时候看了一个自己的新盘,37000的均价竟然出租车司机都不觉得贵?北京的房子这个行情了?以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水平,买个100平米的房子不要拉上100年的活儿?

    老朋友的杂志讨论零售商开发商业地产的动机,俺也跟着胡诌了几行字。

    房地产的诱惑依然没有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