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ecilia_cat
cecilia_ca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41
  • 关注人气:6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009-06-30 07:46:01)
标签:

上海

最迷幻建筑

屠宰场

旧址

1933老场坊

艺术

房产

分类: 上海碎片

回到上海,地面温度28度。没有暴雨,也没有阵雨。湿漉漉的也不觉得很凉爽。想起来两周前去1933用广角拍下的屠宰场,Piggy等着看的照片,估计有点迫不及待了。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对1933的好奇,老少都一样。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2.牛道和交错的内部结构,牛迷糊,人也迷糊。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3.鬼佬设计师一定是神经错乱了。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4.当下最流行的商业建筑的中庭也没有这么复杂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5.挑空的多变和异形是给牛看的?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6.坡道、几何体、弧线整个构成一个貌似简单的迷宫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7.牛道边缘漏出的光影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8.窄窄的几乎要侧身而过的楼梯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9.穿越时空的感觉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0.很时尚、很艺术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1.牛禁闭室前的休息座椅,不太有人坐。关押濒死的牛,消除牛的恐惧,给今人来休闲?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2.建筑艺术?行为艺术?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3.一间还没有开业的西班牙花花牛餐厅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4.Piggy手机里面的我,山寨得很“职业”。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5.屠宰车间?牛去楼空也。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6.改造过的现代玻璃门,恍惚了时光。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7.爬到顶楼,透明的玻璃地板,走上去,有点腿软。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8.安装了射灯的大屋顶,party起来,洗脚水煮咖啡的味道。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19.坐电梯到室内底层,抬头看屋顶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0.看连廊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1.走上二楼,看室内的大挑空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2.蜿蜒而上的弧形楼梯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3.开在一楼不伦不类的时装店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4.屁股、大腿模特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5.在叫做“狠牛”的面馆吃面,piggy拍我和菜单。

同一店家的面馆开在时尚购物中心,竟是没一点生意。场景和关联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6.外面看1933很一般,很像那个中规中矩酒店的群楼。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7.喜欢雨过去的黄昏中,亮起的灯光映衬立面和花窗的感觉。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8.斑驳了的墙面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29.转弯暗影里透出的温暖的光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30.关不住的历史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31.放不下的眷恋

 

1933年,上海滩的屠宰场

▲32.七十六年时光轮转过去的痕迹

 

上海虹口区周家嘴路、溧阳路路口,1933年建造的工部局屠宰场旧址,现在冠名“1933老场坊”。在piggy和我的眼中是上海最神秘又迷幻的建筑,是值得看了又看的地方。搞不懂英国佬当年的设计思路,更搞不懂当年这样的屠牛的场所会不会让牛发疯。疯牛病该不是那时候从设计师那里传播出去的?

据说世界上共有三个这样的屠宰场,还没找到另外两个的位置,期待与piggy分享再次同行的乐趣。

 

                                                                      2009年6月30日上海

网络链接

“1933老场坊”的前身“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933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宰牲场主体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南楼和东楼为牛舍,北楼一部分用作饲养猪、小牛、羊等,另一部分为宰猪场,其中下面三层为人工宰场,四层为新式宰猪场。

    当年的建筑最初共有四层牲口栏,能容纳牛1000头、羊1500只、小牛300头和猪300只,存栏的所有牲口都须进行屠宰前检验。宰牲场有一条3.62千米长悬挂式传送带,在整个屠宰过程中,每个工场派一名稽查员进行检查,宰牲场全部工作人员为6名外国人和75名华人。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

    装载牲口的卡车到达底楼后,牲口被赶到一个有高围墙的坡道上,通过地面一个陷阱式的设计,牲畜会滑入独立的处理室,用电击设备将牲畜电击后再处理,整个流程显示出当时对动物的人道态度,牲畜基本上是在没有痛觉的情况下被处理的。坡道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有专门的防滑设计,而且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四楼有完整的流水线,每层楼天花板上都有可以传输的挂钩,将牲畜倒挂传输到各个流程。

    这里每个车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又互相连接,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而动物的内脏又可以通过滑道滑到相关的流程上,最后的一步就是滑到底楼的杂碎间,有专门的货车来运输。

    宰杀的方法也是相当先进,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记载,牲畜被宰前有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可见当时宰杀的技术是相当科学和先进。不仅如此,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肉质也分为三种: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印。被销毁的废肉,工部局将给予补助费。

    围绕着宰牲场,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今天的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消毒、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底层为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上世纪80年代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将其用作糖浆车间,并做过相应装修改造,四层周边进行过加建。

    屠宰场南侧鲜肉市场及冷藏库(目前为九龙宾馆位置)占地3亩多,于1935年7月完工:鲜肉市场部在二楼,可容纳千余头已宰牛羊;下层为巨大的冷藏库,共有四间短期冷藏库和两间长期冷藏库,可存肉约41万公斤。

    就这里的宰牲设施和生产流程而言,很能体现人们对那些即将被吃掉动物的“临终关怀”,算得上是人道主义之于动物的“兽道动物福利主义”。

    宰牲场有着比较明显的英式建筑特质,还融合着巴西利卡式元素,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旧魅力非凡:2005年10月,被政府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同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启动改建工程;2006年8月,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