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 自作自受

标签: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自作自受噶玛巴杜松虔巴情感 |
分类: 佛门悲心 |
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 自作自受
http://s5/middle/4d4128a0haf24a061ca44&690未作不得
当我第一次看到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时候,是在《寻找香格里拉—传承》的网络视频中。我很奇怪,觉得当时的画面可能是有些闪动,以致于造成了第一世噶玛巴的面部五官变形。
http://s16/middle/4d4128a0haf24a1b9110f&690未作不得
当我看到上面这幅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画像的时候,我仍然很奇怪,不晓得画师为什么要把人画成这样?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的典故,也都明白了画师有些小伎俩。不知道当时的画师是否也有个人的情绪因素在里面。不知道为什么画像一定要画成这样?
直到我看到下面的两段文字,我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我才知道我实在是冤枉了画师。
附带提到一则故事。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由于过去于迦叶佛时,取笑一名长得像猴子的比丘,由此恶业,五百世投生为猴子,之后转生为杜松虔巴时,长的也像猴子,并不好看。据说他年轻还未出家前,有一个女朋友,但也因为他长的太丑而抛弃了他。他非常难过,生起了出离心,成为他入佛门的因缘。之后他发愿,未来要投生长的好看一点,要不然很难度化众生。
http://s9/middle/4d4128a0haf24a3ae6cc8&690未作不得
http://s8/middle/4d4128a0haf24a3ccf487&690未作不得
http://s7/middle/4d4128a0haf24a5341116&690未作不得
http://s11/middle/4d4128a0haf24a561bd0a&690未作不得
http://s5/middle/4d4128a0haf24a5f1f684&690未作不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笑人者不如人”,提醒大家一定要记得多积口德。
按照佛家的话说,就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自作自受”,其原因就是“如是因,如是果”。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嘲讽他人,不要取笑他人。我们有许多不良的习气需要我们努力断除。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包括我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包括我们受到的社会教育,也包括我们受到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告诉我们做什么,却并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而且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言传身教”是不到位的。教人者自己却一再地做出反面的示范。这样怎么能让受教育者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所受到的教育呢?
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言传身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仔细地想一想,有几个人做到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耶稣基督做到了。穆罕默德做到了。他们都成了古圣先贤。
有许多看似很难的事,首先看我们想不想去做,其次看我们实际去不去做。
老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