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民族民间相见礼,汉民族女子万福礼释义

(2014-06-06 12:13:28)
标签:

荷花清茶

女子万福礼

汉族想见礼

李永利

荷禧礼仪

分类: 传统礼俗婚礼辩思

汉民族民间相见礼,女子万福礼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二)拜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记载,古拜屈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古拜两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所谓“九拜”。《周礼·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种,前四种世日常生活种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拜、凶拜是丧礼种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稽首是古代臣子对君父的拜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尚,头缓缓伏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拜中最重的礼节。
     顿首又称叩头,行礼的方法和稽首相同,只是触地的时间很短,头触地即抬起,是平辈之间的拜礼。
     空首也叫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指头不着地。这是男子常用的拜礼。
     振动,也叫振董。施礼的方式是屈膝跪地,两手相出,然后再叩首。这是一种较轻的跪拜礼。
     跪拜礼的实施,具体情形还有特别之处,如再拜、三拜、罗拜等。再拜指拜两次,表示极度的尊敬,多用于臣对君,子对母。三拜是指主人对众宾客拜三次,以示对客人的普遍行礼。罗拜是罗列而拜,围绕着下跪拜,表示高度的尊荣或敬畏。
据《礼记·曲礼上》的记载,卑幼陪伴尊长吃饭或饮酒,凡遇到长者亲取菜肴或递酒给你时,你就得拜而后食或饮。但穿戴盔甲的人不便于跪拜,故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又,古代朋友,幼者见长者必拜。
     明代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子孙弟侄甥舅等晚辈见尊长,学生见老师,奴婢见家长,如久别不见四拜行礼,近别则行揖礼。其余亲戚久别行二拜礼,近别行揖礼。
(三)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
(四)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如果是参加追悼会,与人作揖,或进或退都要离开原位,即所谓“揖人必违其位”。
    “捧手”与“揖”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相见礼仪。古时还有时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还揖、三揖、长揖等礼仪。
     时揖是古代军王向姻亲关系的异性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俯身,手从胸前平推,并致前。
     天揖是古代君王对同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俯身,手往胸前微微向上推举。
     土揖是古代君王向没有姻亲关系的异性亲族所幸的揖礼。行礼时,俯身,推手微微向下。
特揖:是士对孤卿每人单独行揖礼。
     旅揖是爵位等同者对众揖之,指大夫所用之揖礼。
     还揖是古代君王对故土、虎士、大仆、大右所行之礼。因这些人皆在王之后方的左右两侧,故行礼时回身微向后,左右揖之,还为回转之意。
     三揖是王对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各一揖。行礼时,拱手作揖,或上下,或左右,或推行。
     长揖是用于稍尊于己者的揖礼。行礼时,站立俯身,双手相合高举,自上而下。
(五)唱喏
     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是同时出声致敬。
(六)长跪
     长跪是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所以叫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着地为跪。长跪旨在表示敬重和庄重。
(七)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股部两侧,委屈上身表示敬意。
(八)寒暄
     亦作暄寒,是问候起居冷暖的客套话。
(九)叉手
     叉手是唐朝与人见面的一种礼节。行礼时,用左手紧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大指向上,其余四指甚至。如果用右手掩其胸,需离胸八九厘米。
(十)仕女见男子礼俗
     男女之间的日常礼节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比较严苛的部分。“男女授受不亲”,是最为突出的准则。此外还有许多的规范。比如,从周朝到晋朝(西晋末年例外),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见男子多以帐自蔽。唐代美人初入,也用帏拥之。
     授受不亲或蔽面等都可以看作是女子对男人的回避,如果非直面不可,也有相应的特殊礼节。如肃拜与手拜即是。
     所谓肃拜,是低头下手而不至于地的拜。妇人以肃拜为正。所谓手拜,是拜时手至地,而头至手。妇人以手拜为丧拜。妇人参加吉礼或君主的上次,都用肃拜;作尸(为祖姑的尸)而坐,亦不用手拜而用肃拜;在丧事中,主妇居丧,则不用手拜而要磕头。
     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满族女子不行万福礼,万福礼是汉族女子行的,现在好多清宫戏都演错了。

     万福礼,作为传统的女性礼节,我国史书很早就有记载,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但动作基本相同。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人眼中,男女有别是礼的基础,男子阳刚之美,女子以阴柔为美,女子行万福之礼,正体现了女子的温柔可爱,若常依此节而行,则自然会变化气质,妇道可行,家庭美满。
    万福的动作是:大礼: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 两手平措手指相扣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
    常礼: 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屈膝,微低头。 其他女子礼节和男子一样,只是是右手压住左手。

     中国唐代的万福礼只是雏形,到了宋代万福礼才成为真正的礼节,女子道万福是平常的礼节,左手微握,放到腹部前方,不要偏,左脚向右腿后面退,脚尖着地,同时两腿屈膝,这时身体是向左后方倾斜的,从正面看好像是手在腹部右前方。道万福时头部要稍低,低眉顺眼,不可昂首,这样会显得傲慢无礼。到明朝后一般小姐手里都有一个手绢,道万福是手绢会塞到腰间,离开时道万福并把手绢抽出来。清朝时手绢就成了必备之物,行礼时手绢也可以在肩上摆来摆去表示叩首。这都是礼的淡化和缺失,越来越淡薄了


     满族女子行蹲安礼。
 蹲安礼是满族女性对长辈行的一般礼节。行礼时女子上身腰部以上挺直,不低头双目直视受礼者,面带微笑。双腿并齐,双膝微曲150度角,呈半蹲式。双手轻抚在双膝上。

女子对同辈行抹额礼。行礼时女子头部微微向前低一下,面带微笑,同时右手上举至额头处,在额前手心向内手背向外五指并垄,由左向右作平抹状(并不真摸额头,手距额头越5厘米)。抹额次数以礼节程度而定,少则一次,多则三次或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