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节习俗和寓意,河南民间过年的习俗
(2014-01-03 17:17:21)
标签:
传统文化春节的传说过年的来历过年习俗文化 |
河南春节习俗
河南地区:祭祖接年、饺子测福、拜年贺岁(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走亲访友回娘家、追远拜节、小年破五。
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
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
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
利害关系。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祈求老灶爷“上天言好事,下界
保平安”。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灶糖,是一种又
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
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
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
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
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
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
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
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饺子
硬币扁食
拦门棍
守岁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民间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 以往这一天,河南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洗涮完毕,更换新衣,燃放鞭炮,拜祭先祖。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忌走亲戚。
破五节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