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泱泱中华礼仪为尚,从古代封建王朝标榜的“孝”治天下到当今政府提出的“以德治国”、“和谐社会”,无不表现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把道德风尚作为一个社会的风向标,以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更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有时候觉得“德”很空洞,虚无缥缈宛如空中楼阁,有时又觉得它很实在,就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
作为一名演员,讲究的是艺德、戏德。而我觉得其实这个“德”的定义应该与其通行定义有所区别。其根本还是在于艺术的特殊性。我觉得对于演员而言,品德和艺术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互相决定。艺术文学是靠天赋努力的,不是人品能够决定的。只有艺术上取得超卓成就,好的人品自然而然为它锦上添花。甚至于涵养出独特的胸怀境界和气质品格,从而使得艺术上也超越了一个境界。但是这两者根本不是互相决定的,只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能够统一于一身最好,自然成就一代大家、宗师。
对于戏曲演员而言,基本的艺德意味着对待艺术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从谏如流,谦逊认真。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琴生先生曾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同台献艺12年,王老感慨梅先生的戏德之美,说:“美的艺术来自美的心灵。梅先生是一代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但他不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自居,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听取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意见。
1952年梅大师在武汉大舞台上演《凤还巢》。王先生在前台楼上观摩梅大师的演出。本来那句原板“何况那朱千岁甚是不端”一向都是满堂彩,但这一天却无彩声。王先生很奇怪,仔细琢磨,原来梅大师每次唱到这句时,都是脸朝外,手势也冲外指;而这一天,他一边唱,脸一边朝着端坐台中间的老旦偏过去了,彩声也就没有了。在吃夜宵时,王先生直率地提了意见。次日,梅大师就改了过来,果然又赢得了满堂彩。
前辈大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该怎样对待自己从事的艺术工作。这项工作有着太多的特殊性,每一次舞台的演出都是一次历练和洗礼,是无法逆转的过程,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因此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你品质的好坏、成败、高低。三分钟的绚烂夺目是台下每一个细节的细致打磨和妥善拼贴,不能大而化之含混过关。
对于戏曲演员而言,艺德还意味着兢兢业业的敬重自己的事业,敬重观众、敬重同行,老一辈艺术家曾经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戏大于天。”一旦站在这方舞台上,它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灵魂,你应该全心全情投入其中。
一个好演员的生命是寄托于方寸舞台的,新生是它,破茧成蝶是它,凤凰涅槃更是它。
观众的认可是演员舞台生命的保证,对于现代社会的戏曲生存背景,我也在思考我们所面临的观众群体,如今商业社会的娱乐文化采取迎合观众的手法吸引观众群,也可以看到效果是极其显著的,从超女、好男、快男到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粉丝群的迅速聚集为这个选秀团体带来了大量的观众群,由此衍生一系列连锁效应。戏曲在如今娱乐方式如此多元的社会,它的观众在哪里?显然因为戏曲特殊的地位和历史决定了它不可能走迎合观众这条路,那么仅仅守着日渐冷清的剧场和日益老龄化的观众群吗?所以敬重观众是从文化角度来讲的敬重,用戏曲自身的人文底蕴和内涵来引导观众,用舞台艺术特有的魅力感染他们。
有句话说得好,“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真正值得敬重的东西是不需要高声喧哗炒作来赢得目光,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崇高的价值往往在于缄默。
艺德对于戏曲演员而言,其实是修养上的另一种要求。而如今的戏曲舞台更趋向于综合性舞台艺术方向发展,越来越凸现导演以及演员的个体体验和创作,因此更强调演员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文化积淀,更强调演员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创造力,而感悟和创造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的。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内涵和品格的提升往往带来艺术境界的一次超越。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有自觉地吸收、融化,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从来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演员作为公众代表人物,自然承担了规范大众秩序的楷模作用,所以真正卓越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德艺双馨的典范,艺术上卓然一家,品德上境界高远。百艺德应为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