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浪公
乐浪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43
  • 关注人气:1,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 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2009-03-02 13:20:38)
标签:

虞弘

浮雕

粟特

祆教

杂谈

    1999年太原市南郊王郭村出土。出土时位于弧边方形墓室之中。整个围屏石榻为汉白玉雕琢而成,而汉白玉石材则运自河北曲阳。围屏上汉白玉石制屋顶采用歇山顶的式样,此种式样先前只在隋李静训墓与唐初李寿墓中仅见。围屏石榻刻满彩绘浮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高鼻深目,发型奇特,身着圆领长袍,一派中亚、西亚气象。围屏局部或用贴金处理。围屏与底座按榫卯结构组装,每块围屏间用扒钉和铁环连接,故能保存千年至今。在粟特人的中心地带,在8世纪被伊斯兰教政府以前的数个世纪中,祆教的信徒们害怕腐烂的尸体会污染土地,所以他们只安葬干净的骨头。传统的祆教葬俗曝尸于野外,让野兽把肉吃掉,剩下骨头,然后将骨头放在一个罐(纳骨器)中并埋葬。而虞弘因其先祖曾数代在中国为官,其葬俗与其本族的葬俗有所不同,采用了更多中原的形式。在围屏下面,考古人员发现墓志一方。墓志呈正方形,长宽约为73厘米,除了右下角缺失外,还存有625个字。墓志中记载虞弘生前曾任职检校萨保府,萨保原是粟特胡人商队首领的称呼。应该由粟特商业贵族担任。粟特人进入中原后,形成各个聚落,萨保也就成为一个粟特聚落的大首领。后来,中原政府为了管理和控制粟特聚落,就将萨保列入中央政府,成为政府任命的一个官职。墓志上还介绍了虞弘的故乡及简历,而关于虞弘的故乡“鱼”国,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林梅村认为,虞弘的祖先应该是曾活跃在甘肃东部至山西北部属于突厥系统的杂胡之一——步落稽。他还判断虞弘出生地尉纥磷城在新疆伊吾县境内,就是柔然汗国建立的木来城。而余太山则认为,虞弘的祖先是最早居于锡尔河北岸,后来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迁往粟特地区的马萨革太人。而马萨革太正是希腊语“鱼”的意思。而据郭平梁在《<虞弘墓志>新考》所说,虞弘,其先人乃是赫连夏国人,夏国又称鱼国,其臣民又以鱼为姓,回纥语称bal(i)k。虞弘故乡尉纥驎城,即薄骨律城,亦即灵州城,建造时间亦可追溯到夏国,回纥语称bal(i)klad(i)。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图中描绘了虞弘夫妇宴乐的场景。画面上部,项结彩带的灵鸟正游嬉在葡萄藤蔓之间。画面正中,虞弘夫妇正举杯欢饮,欣赏乐舞。虞弘高鼻深目,留西亚常见的落鳃胡子,波形长发,头发结系飘带;头戴萨珊波斯国王常见的日月王冠;手执多曲长杯。唐代常见的酒器中只有多曲长杯不知其本名,而在常见的酒器名称中又只有叵罗不知为何物,故此孙机先生认为多曲长杯或即叵罗。叵罗,又作颇罗、破罗、不落或凿落,应为同一名称的异译。宋·陶谷《清异录·器具》谓:“不落,酒器也,乃屈卮、凿落之类”。画面的下端,为乐舞场面。一男子正在一块毡毯上快速旋舞,此舞即胡腾舞。胡腾舞起源于粟特,其舞者为男子。他们只能在小圆毯上纵横腾挪,不能离席。并且还要借助一点酒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软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刘言诗《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生动地描述了此舞的特色。胡腾舞的形象迟至五代冯晖墓中仍可得见。舞者两旁为乐师,其所持乐器有腰鼓、箜篌、曲项琵琶、筚篥等。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此画面描绘了墓主人户外游憩的场景。虞弘一足曲屈,一足下垂,坐于筌蹄之上,一名仆人单腿跪于毡毯之上奉上鲜果,一旁另有乐人弹奏琵琶以助兴。画面中墓主人的坐具为筌蹄。筌蹄又作筌提、迁提、先提,词无定字,本为一个外来语的对音。《玄应音义》说它“非此方物,出昆仑中”。这的“昆仑”指南海昆仑,正说明它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的。自南北朝至唐,筌蹄在我国相当流行。垂足坐筌蹄最初是讲佛经的姿势,至唐代此物已成为常见的家具。唐俑坐筌蹄者亦不乏其例。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此画面描绘了射猎的场景。一名英武的勇士正骑在骆驼背上弯弓搭箭,准备射向正面扑来的狮子。其坐下的骆驼也正转身嘶咬另一只狮子,一旁的猎狗也从旁助战。整个场面气氛紧张,刻画得生动形象。另人奇怪的是,画面下端,卧有一人却若无其事地正在举起兽兽杯饮酒。兽首杯起源于西方,初无兽首,传入希腊后才被加上这种装饰。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防中毒,如果举杯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后,来通广泛流行于西亚的广大区域中,甚至进入中国。其实物可见于何家村窖藏的玛瑙兽首杯。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此画面描绘了两名神职人员正在护卫圣火的场景。两名神职人员都为人首鸟身形象,装饰奇异,正守卫着祆教的圣火坛。祆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伊朗高原,曾为波斯国教,后传入粟特,并由粟特人传入中原。相传“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曾在叛乱前夕举行过拜祭圣火的宗教活动,以动员号召当地的胡人参与叛乱。安禄山,即为典型的粟特人姓名。粟特人往往以他们自己的国家为姓,如石、曹、安、史等。禄山是粟特名字Rokhshan“光明”的汉文转写,相当于英文中的Roxanne。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可见粟特人多用此名。许多粟特孩子都经常以出生的当月当日的保护神来命名,这种神则往往与祆教信仰有关,如史书中所记的石盘陀、玄宗的胡姬曹野那姬等。“野那”为“神的仆人”之意,它与“盘陀”等都是十足的粟特人名字。从他们的姓名当中可出看出他们的种族归属与宗教信仰。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画面上描绘了一匹有翼神马正在奔驰的场景。神马身长两翅,结系彩带。有翼的马,这种形象多见于中亚粟特或西亚波斯的浮雕。带翅膀的动物同样是中亚、西亚的式样。这种形象应当受了波斯塞穆鲁的影响。萨珊波斯的塞穆鲁(senmurv),其形象前半身像犬、后半身像鸟。在萨珊,其地位犹如中国古代的龙,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国势的兴隆,尊贵无比。但由于各国传统不同,粟特人对塞穆鲁的热情就相对淡薄一些,塞穆鲁纹被粟特人用当地神话中象征胜利之神的有翼骆驼纹代替。塞穆鲁既可用骆驼代替,想来用马来代替亦不足为怪。

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隋 <wbr>太原虞弘墓彩绘浮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