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口雄三与中国前近代
(2008-07-16 09:19:52)
标签: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杂谈 |
分类: 闲来漫谈 |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包括《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所谓东林派人士的思想》两部分。本书的主旨,以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探讨、界定在思想史领域亚细亚的近代主体的本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其中包括日常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等)的历史的本质”,以达到以亚洲固有的概念重新构成“近代”的目的。书中主要以明末李贽为切入点,兼及王门子弟、黄宗羲、东林学派等等,来论述明末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中国前近代的展开。而在这其中,地主阶层地位的变化,思想的演变,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作用、所担负的责任,最为作者所重视。可以说,当时的地主阶层,是中国前近代展开的主体。
明末清初思想史上的特点:1、对欲望予以肯定的言论表面化;2、提出对“私”的肯定。明末时期对“欲”的肯定和“私”的肯定的主张,是儒学史上、思想史上一个根本的变化。思想史上的公私之辨,最为沟口所注重,详见其《公与私》一文。表示某种征候的新的动态的另一指标,是君主观的变化。
明末书生的激增,伦理观广泛渗透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经营性地主阶层在数量上的扩大。这又是与学问的承担阶层的扩大相通的。到了明末,学问更加大众化了。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内,曾有过一种必然的历史性的发展演变过程,即清代地主阶层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力量有所增加,而与之相抗衡的佃户阶层在经济的和社会的发言权也得到了强化。
书中,沟口也对思想史领域清代研究薄弱的原因做了说明:
思想史领域的清代研究颇为落后,其中原因之一是在人们观念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清代社会是受异民族统治的被压迫社会,更极端地说则是一个黑暗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呢?首先,我们对黄宗羲、王夫之等优秀思想家们进行的反清斗争,清末的革命家们进行的反清反专制的斗争等中国民族革命的先驱,在思想上有所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清朝观。反清的思想家们认为应该打倒清朝黑暗的体制,而这种看法成为了人们清朝观的先入之见。另外,从思想史的领域来说,人们认为清朝除了考证学之外没有值得探讨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清朝没有像朱子学、阳明学那样风靡一时的或者叫做划时代的某一时代共有的具有全时代性的学问。
在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中,清朝被看作是个黑暗的时代,但如果说分权公治的理想被清朝吸收实现了的话,明末黄宗羲激越的君主批判,必然带给清朝某些影响。所以说,今后有必要对清朝思想作出新的评价。
清朝考证学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是明朝心学的连续和开展——岛田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