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箱全体造型为圆角之长方形,作成箱盖大于箱身、并覆盖箱身泰半的「被盖造」。箱内有上、下二层,上段作为砚箱,中央置有周缘贴金之砚台及长方形铜制水滴;下段则作为书写用纸箱来使用。
砚箱之整体设计构想,来自于作者喜爱的《伊势物语》第九段「八桥」之场景。在器表表面涂上黑漆,盖之正面及箱身侧面绘以燕子花与木板桥。燕子花使用稍厚的鲍鱼贝壳削制而成,叶和茎则以金莳绘的技法绘制(莳绘乃日本独特的漆器装饰法,即以漆描绘纹样,在漆未干前洒以金、银粉或色粉的技法)。木板桥以经腐蚀的铅板来表现质感,桥桩则以银板作成。盖子正面及侧面不作流水纹,而在砚箱内部上、下层之底面以金莳绘描画出波浪纹。
与盖子正面图案乃自斜上方角度取景的情况相较,箱身侧面作连续状之木板桥则采由正上方俯瞰之构图,不过,并没有任何不自然之处。黑与金银之对比、突显主题本质之构图,皆可谓由尾形光琳纤细之感性与致密之计量所表现出来的大胆造形。
砚箱整个箱面上撒满金粉,在波浪状地纹上塑出小舟,并以厚铅板横跨箱面作出桥板之模样。波浪是以「付描」来表现,即用漆描画线条后,再撒上金粉的作法;小舟则使用了「薄肉高莳绘」来表现,即将漆堆塑成形并撒以金粉的作法。
以银板裁剪而成、散置于箱盖表面的文字,使这件砚箱的新颖构思之表现更为巧妙。装饰文字的内容取自《后撰和歌集》源等的诗句,惟原句中的「舟桥」二字被省略,而转成砚箱图案的主题,也就是说,这是透过文字与舟桥图案的组合,完整地表现诗人诗句的特殊设计。
在制作此砚箱时,本阿弥光悦自己究竟参与了多少并不清楚,但是从大胆的构思、高度的技术,以及自古典文学选取表现主题等特点来说,本砚箱即使在一般所谓光悦莳绘作品中,亦堪称为最能显现其个人特色之作品。
手箱的表面先涂以黑漆,再绵密地洒上不规则状的金粉为底,水流及浸于其中的车轮则以金与「青金」的「研出莳绘」,以及螺钿之手法来表现。所谓研出莳绘,是指在漆底上描绘图案并洒上金银粉后再上一层漆,待干燥后加以研磨使图案呈现的技法。而青金是一种金色泛青光的金银合金,色泽依光线而呈现微妙的变化。螺钿则是将夜光贝等依所需的纹饰形状切割后,贴于涂漆器物上的技法。
箱身侧面的银制金属环上作车轮形透雕,统一了作品整体的设计。箱盖与箱身的内侧也以研出莳绘表现出飞鸟与开花草类的图案。
本件是若狭(今福井县)小滨的神宫寺收藏的平安时代的「经箱」(指盛放经卷的盒子)。制作方法是采「漆皮技法」,先将皮革置于模子上成型,再遍涂漆使其定型。箱盖的内外和箱身的各个侧面以「平尘地」制成(平尘地指整体撒上稀疏金粉的技法),并在每面以「莳绘」技法施加以折枝式的「莲唐草纹样」为中心(唐草指藤蔓状的植物纹饰,而莲唐草是宝相华唐草及莲花纹结合的纹饰),配上飞舞蝴蝶的图案。盖内侧的平尘地较外侧略为稀疏,并在其上表现蝴蝶飞舞的各种姿态。
莳绘为日本独特的漆工艺技法,先以漆描绘图案,再填上金、银、锡等色粉或颗粒。本经箱的莲唐草纹采用「内莳」和「分莳」并用的技法(内莳指在轮廓之中填满色粉,而分莳指依粉的颜色和颗粒大小分别描绘的莳绘技法),而色粉则使用了金及「青金」(指金银合金)中的数种金粉,达成了有效的表现。箱身两侧面的中央配置有四瓣「唐花」形的金属环(唐花指由中国传入的花瓣纹饰,先端做圆状突出),金属环的各瓣中又透雕「对叶花纹」(从侧面看叶的形状两两相对),由以上可知,在本经箱上所施的技巧极尽纤细优美。莲唐草和蝴蝶的设计也可视为象征净土世界,可说是适合作为经箱的装饰。
本经箱为平安时代后期以漆皮技法制作的经箱中唯一的传世品。在正仓院宝物中采用漆皮技法制作的例子超过四十件,此外在京都的东寺(教王护国寺)也有藏品传世,可见这种技法盛行于奈良时代,但平安时代后期以后逐渐衰微。如同本经箱整体以莳绘装饰的例子甚少,在漆皮箱的传世品中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