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14——《投名状》

(2007-12-15 04:08:12)
标签:

随笔/感悟

      看完《投名状》走出电影院,迎接我的是满眼的灿烂阳光,可是我却觉得象掉进冰窟一般寒意阵阵。

    影片一直的冷色调、一直的灰暗,残酷的战争场面、暴力的血腥场面,让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甚至于有些后悔:明明现实生活已经充满了灰暗,为什么还要来继续让自己的心情沉重?

    也许是从小中了《水浒》的毒,欣赏那种“有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我必杀之;有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我必杀之”的兄弟豪情;可以和朋友同生共死、两肋插刀的气概。而《投名状》又恰恰是兄弟朋友的背叛,于是让我看得有说不出的压抑和郁闷。

    一起去的朋友让我在三个主角中选一个自己愿意做的人,想都没想,选了姜午阳(金城武),不过,也觉得他其实很是可怜,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直为了其他人存在着、幼稚天真,明知道上阵是死,却冲在第一个;李连杰要杀奸淫妇女的兄弟下不了手时他杀;刘德华要走的时候,李连杰起了杀心他护住;刘德华要分军饷他也死挺着,到最后大哥要杀二哥了,他还觉得杀了嫂子就能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幼稚的男人!(典型的“没脑子”,就好象我自己一样)。可是想想:庞青云(李连杰),在战败时装死(这就足以让我鄙视),懂战术,富于心计 ;赵二虎(刘德华)绿林好汉,一字不识,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只求温饱,不被欺压,我都不喜欢。这部电影似乎始终没有大反派的出现,而是通过所有人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让人明了现实的众多纷扰对人性摧残和毁灭。问题就在于,其实谁也不清楚事实的真相,谁也不明白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可以把握的。

    而这部电影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因为剧情让我中途离场的片子。也许是怪自己感情太过于丰富,常常会为了平日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段旋律而伤感,甚至在看电视剧时也会不由自主的陷入剧情里,被剧情感动,哭得个稀沥哗啦。

影片里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三人第一场联手的攻城最为悲壮惨烈,兄弟间的惺惺相惜、相互协助和扶持,看得让我眼睛有些雾气;而让我落泪离场的是:苏州城里刘德华被锁在祠堂,苏州屠城。李连杰背过身去,金城武一边下令放箭,一边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些俘虏是否该杀,(朋友都说如若不杀,留不下)。可是我还是固执的坚持:刘德华有仁义在、有苏州城内的生死相托、有人命,有毅然决然的慷慨赴死、有曾经的兄弟两相望。于是,我选择了离场,让自己到现实中透透气。

    电影里另一次让我伤感的是:苏州守将亲自用自己的手将敌人的刀捅进自己的胸膛,因为他明白,只有自己的一死,才能换回守城兄弟们的活路。宁死不投清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死能够为兄弟赢来生的机会。那一刻,兄弟就是捅进自己胸口的刀。而那一刻,我也为了他而落泪。(一个被困在牢笼里的可怜的人)

    而当姜午阳已近乎自残的刺杀中顿悟的庞清云时,那一刻我只为他们叹气,叹他们的执著。

    所有的死亡和杀戮都是必然的,因为兄弟、因为强弱、因为权势……说到底都是因为这残酷的现实。看完后不是回味场面的如何的气势磅礴和战争怎样的血腥,而是回味片中人情冷暖、现实的无奈与残酷。

    至于徐静蕾,我觉得她在这部戏里可有可无,而这一切其实跟她根本没什么关系。她必死,就好像刘德华没有活路一样,纵然金城武不杀她,她也是个死。她的死比生可爱,她注定永远无法用上红色的纱帘,她临死那段台词,那份慌乱,她想躲,想逃,想一切没有发生过,想否认什么,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这部戏,只有她是怕死的,因为她的怕死,所以才有观众如我,盼望着、觉得她该死。其实她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就算这两个男人都没有遇到她、就算整部戏没有她,也都还是完整的,片里有她,也不过是多了个借口而已。在一个男人与权利控制的世界里,女人就只能成为个借口,也许是导演需要给观众个借口而才有了她这个角色,又或许是想给李连杰的痛苦再撒上点盐,更可能的是为了那个幼稚的金城武找来的一个需要吧,可笑如他也就只能需要这样的借口了。

    走在熙熙攘攘的喧嚣大街上,不禁在想: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只棋子,你利用他人成为你的棋子,殊不知,你又将或已经成为了另一个人的棋子。“谁是谁的棋子”?!片里台上京剧唱的是兄弟情,台下却是兄弟三人的互相残杀。放眼望望,难道不是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人皆戏子,生活即舞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