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2009-11-05 20:44:48)
标签:
林有财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藏地密码余秋雨当年明月文化 |
分类: 读书时光 |
书生意气
林有财在他寄给我的处女作上题写了:且把平生意气,都付于诗与酒。老林的字儿写的金钩银划,但这句话却是的的确确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本人别无他好,嗜书如命,但凡好友出了书都会寄给我一本。见了好书如不购回来放在书架或床头,我就会睡不香吃不下,总觉得心里有事儿。无论在多么寂寞或是艰苦的环境下,只要有书,我就能呆下去。好书太多,购书太多就看不过来,但我是宁愿让书等我,也不能让我等书,现在架子上还放着明月的整套《明朝那些事儿》没来得及看。
我读书很杂,经典当然是不能错过的,同时孔二狗、郭小四儿者流的书也会读的津津有味。
爱书概是因为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留给我的形象就是“嗜酒好书”,甚至父亲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上也写着:这里埋藏着***,他和酒与书相伴终生。
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到一地必逛书店,所以家中生活清淡,唯典籍颇丰。后父亲重病,家中几次搬迁,每次母亲都会让我们把家中藏书挑拣一遍,珍贵的留下,大部分处理掉。到后来父亲的藏书遗失殆尽,现在留给我的只有一本工具书《康熙字典》,一本爷爷编写的地名志,一本父亲编写的地方志。印象中父亲喜爱的那些线装《二十四史》之类的如山的典籍都丢失了。父亲藏书中能记起的,对我影响较大的有普希金诗集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普希金先入为主的影响了我对文学、诗歌的看法和热爱,包括他饱受指谪的决斗,都让年少的我充满敬佩和诗意的仰望。父亲儿时最好的朋友,才华横溢,在文革中自杀,生前看的最后一本书就是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正如维特面对阿尔伯特义正言词所说:“你们这些人哪,每逢谈论什么事,都必得立即判断说:这是愚蠢的,这是聪明的,这是对的,这是错的!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你们可曾为此研究了某件行为的种种内在因素?是否确切查清了事情发生的缘由,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必然发生?倘若你们这样做了,就不会这么急于下断语了。”于是我们追根到底,最终发现注定这个命运的灾殃、注定歌德笔下少年维特之死的原因都是当时的社会所至。
我看书忽快忽慢,可以三天看完七本一百多万字的《藏地密码》,可是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只一本二十一万字,我却看了一周。余先生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文化苦旅》更是用了月余才品完,之所以用“品”字,是因为读的仔细。可能文化底蕴不行,有时总觉得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常常还要放下书思考一下。
如今我的藏书也越来越多,看着满橱满架的书我就满心愉悦。我和别的藏书人不同,我不介意别人借书,还时常把书推荐给朋友们,在部分借书的人看完都会完璧归赵,但也有几本有借无回。我的书大多是整套的,少了那一两本,总觉得是块心病,如梗在喉。直到再去购来补上,才会释怀。
常有朋友笑话我“你看了那么多书,一定觉得自己很有知识了吧?”我总会一本正经的回答:“非也,书读的越多,我就越发现自己懂的越少,就越想读书,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今天收到其根名博杂志第三期,看到一箪写的《读书就像听音乐》有感而发写了上面琐碎零乱的读书观。关于书,我总是觉得有道不尽聊不完的感触。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一次告诉父亲说:“长大了我也要看很多书,知道很多事,像您那样”。
父亲自嘲:“百无一用是书生”。
就用父亲的这句话作为结束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