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年号“令和”源出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2019-04-03 06:45:23)
标签:

杂谈

历史

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邢台

分类: 牛城夜话
日本年号“令和”源出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日本年号“令和”源出东汉张衡著《归田赋》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创始人为汉武帝。

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号制度源自中国,周边国家因为中国的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

2019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将退位,2019年5月1日,皇太子德仁将即位新天皇,日本将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据日本说,令和出自《万叶集·梅之花之歌·序文·32首》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日本国的年号一向从中国典籍中寻找,此次日本宣称首次从日本典籍中寻找年号,“令和”的出处虽然日本说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第五卷《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但这句诗明显化用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因此可以说此典源最早的出处是中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归田赋》,由此也可看出,日本历史上受中国影响之深。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国东汉时代,张衡(78年—139年)《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日本奈良时代(710—794)《万叶集》: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附录:

梅花歌卅二首并序:
天平二年(730)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加以曙岭移云,松挂罗而倾盖;夕岫结雾,鸟封縠而迷林。庭舞新蝶,空归故雁。于是盖天坐地,促膝飞觞。忘言一室之里,开衿烟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摅情?诗纪落梅之篇,古今夫何异矣!宜赋园梅,聊成短咏。

日文:
太宰帅大伴の卿の宅に宴してよめる梅の花の歌三十二首、また序
天平二年正月の十三日、帅の老の宅に萃ひて、宴会を申ぶ。时に初春の令月、気淑く风和。梅は镜前の粉を披き、兰は珮後の香を薫らす。加以曙は岭に云を移し、松は罗を挂けて盖を倾け、夕岫に雾を结び、鸟はうすものに封りて林に迷ふ。庭には舞ふ新蝶あり、空には帰る故雁あり。是に天を盖にし地を坐にして、膝を促して觞を飞ばし、言を一室の裏に忘れ、衿を烟霞の外に开き、淡然として自放に、快然として自ら足れり。若し翰苑にあらずは、何を以てか情をのベむ。请ひて落梅の篇を纪さむと。古今それ何ぞ异ならむ。园梅を赋し、聊か短咏を成むベし。

归田赋
汉 ·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日本年号“令和”源出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日本年号“令和”源出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日本国名的由来

日本人,古称倭人、倭奴,根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那个时候的日本是属于燕国的一个小属国,这里的人称作倭人,音は(wa)。史书《汉书》写道:“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倭奴国派遣使节带着供品到洛阳朝贺,献生口(奴隶)百六十人,汉光武帝赐倭奴国国王汉委奴国王一枚金印,所以这才正式称日本为倭奴国,也正式成为了中国众多藩属国中的一员。

到公元607年,一个叫小野妹子的人以遣隋使的身份来到隋朝。小野妹子是日本推古朝的外交大臣。出身于近江兹贺郡的小野贵族。名小野臣因高,中国名苏因高,为其名的汉语谐音。虽然名叫“妹子”,但却是男性。这个妹子向隋朝上表文书《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希望把倭国改名为日本,并告诉了为何改这个名的缘由,在《隋书·东夷传》“倭国条”就记有倭国的上表文书,文书的开头是这样写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在古代只有中国的皇帝才能称为“天子”,日方书信把本国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令隋炀帝勃然大怒,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于是隋朝对倭国的这个无理要求不予理睬。

7世纪中期,“倭国自恶其名不雅”,“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见相关史书记载,《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地理着作《括地志》记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可见直到唐代女皇武则天当权的时期,中国才同意将日本做为国号恩赐给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