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将发掘两处商代“国家大遗址” 或有重大发现

标签:
人文/历史邢台 |
分类: 牛城夜话 |
邢台将发掘两处商周“国家大遗址” 或将有重大发现
根据最近新闻报道,2017年,邢台市将发掘邢国君主墓和东先贤商代邢墟遗址,或许将有重大发现,这两处遗址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于2016年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此前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曾经发掘过,对于佐证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遗址介绍
邢国墓地
邢国墓地遗址位于邢台市桥西区,是一处由商代遗址与周代墓葬共存的文化遗存。
邢侯墓地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邢国地望问题,邢侯都城就在当今的邢台市区或附近的郊区。
邢侯墓地中先商遗址的发现,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资料。
中商遗址的发掘,为佐证商祖乙迁邢之地即为今天的邢台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1993年在邢台市桥西区发现一处墓葬群,其重点保护区域为北至中兴路,南至建设路南侧,东至太行路,西至滨江路西侧,总面积100万平方米。2006年,它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调查深明有西周时期的墓葬500余座,车马坑50余座,到1997年年底发掘西周墓葬230座、车马坑28座,此外还揭示先商时期的文化遗址3000多平方米。经研究这个墓地是西周邢国墓地。重点保护区域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西周邢侯、贵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遗址。邢国墓地曾出土过大型青铜器、金器、漆器、玉器等。
东先贤商代遗址
东先贤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南石门乡东先贤村及其附近区域,南临七里河,地势略高于四周,南北长约970米,东西宽约780米,总面积在75万平方米左右,是仅次于郑州、偃师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的重要商代遗址。2006年被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联合在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由考古资料可知,遗址区除局部为少量战汉堆积外,主要为商代堆积,文化层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达300厘米。上述两次发掘布探方17个,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发现房址、陶窑、灰坑等大量遗迹,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该遗址一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一期,与商祖乙迁邢的时段相吻合,为证明祖乙所迁之邢即为今日之邢台,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属一重要环节。东先贤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大大丰富了商文化考古资料,对研究商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原文:
长城网邢台4月7日讯(记者
齐彦红)4月6日,记者从邢台市文广新局了解到,邢台将适时启动“东先贤遗址—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东先贤遗址—邢国墓地”在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规划。
东先贤遗址发现于1957年,位于邢台县南石门镇东先贤村及其附近区域,南临七里河,东临滨江路,地势略高于四周,南北长约970米,东西宽约780米,总面积在75万平方米左右,是仅次于郑州、偃师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的重要商代遗址。
邢国墓地发现于1993年,位于桥西区,其重点保护区域为北至中兴路,南至建设路南侧,东至太行路,西至滨江路西侧,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密集分布着两周诸侯、贵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遗址。
因两处遗址位置相邻,且都为商代遗址(笔者注:邢国墓主要属于周代-春秋遗址,但包含商代文化层),故将两处遗址作为一个项目纳入“十三五”大遗址专项规划。
“十三五”期间邢台市将编制《邢国墓地保护规划》和《东先贤遗址保护规划》,对保护区的范围划定,保护区内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展示路线的设计和今后的管理、宣传工作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设立的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专项资金,确保“东先贤遗址-邢国墓地”大遗址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邢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刘焕典说:“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统一安排,适时启动东先贤遗址—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两处遗址将主要围绕夏商文化进行考古挖掘,过程中极有可能有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