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城记
(2014-03-24 00:18:1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邢台邢襄文化杂谈 |
邢台,简称为邢,别称邢襄,雅号卧牛城,旧称襄国、邢州、顺德府,邢台为西周邢国之地,有赵成侯所建檀台,故此得名。邢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和600余年的建都史,是河北省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胡服骑射、巨鹿大战、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著名事件起源于此,涌现出战国名将李牧、中医圣祖扁鹊、周世宗柴荣、唐代名相魏徵、宋璟、元代太保刘秉忠,科学家郭守敬、僧一行等人,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称。史书称“顺德府南通九省,北拱神京,右枕太行,左临滏漳,为畿辅重地、河北一大都会也!”兵书称“顺德府西带上党,北控常山(谓真定府),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张宾说石勒曰:襄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得而都之,霸王之业也。自是幽、冀多故,辄争襄国。邢州不守,而河北之势,尽折而入于晋矣。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从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郸,可以席卷相、卫。若道庆源即赵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驰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领也。此韩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齐;石勒据之,因以并吞幽、冀欤?”
五朝古都
邢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三千五百余年建城史,是河北省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历代皆为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美称。
邢台自尧帝都柏人起,经历商祖乙都邢,周邢侯都邢,战国赵襄子都邢、赵成侯立信都,秦末汉初赵歇张耳都邢,东晋后赵石勒都邢,北齐赵王宇文招都邢,北宋东平郡王都清河,先后有四十余位帝王建都于此,其中尤以商代、邢国、后赵影响深远,建都历史长达六百余年。
秦朝设立巨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邢台平乡,后从巨鹿郡分出清河郡,治所在邢台清河,唐代时期清河郡曾更名贝州,两郡延续数朝。东晋、北朝、隋时设立襄国郡,治所在邢台市区,唐、五代、宋、金改襄国郡为邢州,元明清改邢州为顺德府。
卧牛名城
顺德府好城墙
邢台古城,又名邢州城、顺德城,俗称卧牛城,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方正,外城(南关)外凸,护城河、围寨河环流。古城东南区发现有汉代城墙遗址,城墙内发现大量西周至战国遗物,古城内保留着自西周、战国、汉、后赵至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历代遗迹和文物,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邢台城内西南处有小城,为商代祖乙所建都城,邢台古城相传为西周邢侯所建,春秋时期齐桓公率曹卫重筑,后赵时期石勒建都襄国,历18年大修城郭,扩建为建平大城,四角有子城拱卫,宋朝时期郭进在原址重修,明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重修四门,万历十年(1582年)工部拨付顺德府修城经费49090两白银,由知府王守诚主持修建,新修缮的城墙高大宽阔,周长13里20丈,城墙高3丈6尺,厚6丈有余,双道护城河,各宽15米,城墙之上建有角楼、箭楼、城门楼、魁星楼27座,重题四门为望齐、率宾、归安、鸳水,新城墙“楼橹峻丽,雉堞崇严,陡类削铁,坚不容锥,畿内六郡莫之或逾,仅见都城与是”,因此有顺德府好城墙之称。[5]
顺德府好南关
“顺德府,好南关,张果老,一担担”,这句民谣说的就是邢台外城,邢台外城,又称南关寨城,形成于元代,明代筑土墙,清咸丰年间重修,与内城相接,同治年间添以砖石,外城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北接内城,于西、南、东3面设6门。南关城内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富甲一方,是邢台城的商业中心,其中皮毛制革业尤为发达,至清同治年间,顺德府南关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日交易额达千万银元,史书记载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因此有邢台好南关之称。
牛城传说
邢台有卧牛城的别称已经有千年之久,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今邢州城乃郭进所筑,城厚六丈,上可卧牛,故名卧牛城,又曰城北有牛尾河,南有栓牛石,俗呼为卧牛城。传说很久以前,邢台山清水秀、沃野丰饶。一对年轻夫妇流落至此定居下来,他们辛勤劳作而苦于没有耕畜,后来感动天帝降黄牛来帮助他们耕种。从此生产日盛,人丁繁衍,逐渐形成城镇。此后,山洪暴发,洪水多次逼城,黄牛便卧在城头,水涨城高,于是百姓得以免遭水灾而安居乐业,为了纪念“金牛托城”的功绩,遂命名其城为卧牛城。
另有传说在很久以前,邢台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常年在太行山打猎的姬运、姬生兄弟俩,一天下山时,看到一头神牛从天而降,头南尾北,席地而卧在这里。那时,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于是,他俩就带领一班人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城镇。人们亲昵的称自己的城镇为卧牛城。
百泉之城
“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台周围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
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和“北方江南”。
在邢台八景之中,有一半与泉、与水相关——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鸳水灵井、玉泉夕照。
邢台十大名泉:达活泉 百泉 珍珠泉 狗头泉 黑龙泉 白沙泉 紫金泉 玉泉 金泉 野狐泉
邢台三十六泉:达活泉 百泉 韩家泉 珍珠泉 瓦泉 狼泉 狗头泉 黑龙泉 小龙泉 黑泉 明沙泉 永泽泉 晋祠泉
白沙泉 紫金泉 莲花泉 玉泉 金泉 马跑泉 桑漥泉 扳倒井泉 瀑布泉 温泉 老龙潭 三叶泉 凉水泉 清冷泉 圣水泉 漆泉 鸳鸯泉
九家泉 清泉 咸泉 牧卜泉 穆家泉 野狐泉
守敬故里
邢台是13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曾担任昭文馆大学士、都水监和太史令,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和西夏治水。郭守敬主持编制出世界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郭守敬被元成宗誉为神人.。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星”。.
邢州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窑是河北四大名窑之首,是中国白瓷发祥地。邢州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圣陆羽记载“邢瓷类银似雪”;唐代李肇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诗人皮日休说其“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不仅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印尼、埃及、伊拉克、伊朗、阿拉伯、意大利等世界各地都出土大量的邢州白瓷。邢窑在我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以后的花瓷、彩瓷出现奠定了基础,是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邢州白瓷窑址先后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规划、十大考古发现。